新華網專稿:美國總統選舉終於落下帷幕,奧巴馬成功當選美國下一任總統。這一勝利是美國選民對現任共和黨政府8年執政態度的反映,是在國家陷入內外交困後期待變革的表現,同時也是基於候選人個人資質及其競選策略等多種因素的結果。
這是11月5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拍攝的《今日美國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的頭版版面。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當選總統後,美國各大媒體紛紛在頭版頭條刊登奧巴馬勝選後的照片和文章,報道這一歷史性事件。 新華社記者 侯俊 攝
社會期待全面變革近年來,美國經濟每況愈下,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接踵而來,國家赤字增加,就業形勢嚴峻,百姓生活缺乏基本保障。在政治上,兩黨分裂加劇,行政效率低下,政府因多種醜聞陷入信任危機。在國際上,布什政府以反恐為名發動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致使花銷大幅上升,並承受大量人員傷亡,它在國際事務中推行單邊主義做法也致使美國國際聲譽嚴重下降。
在此背景下,奧巴馬提出的“變革”口號符合美國選民需求。他提出以保障中産和低收入階層利益的經濟、稅收和健康保險政策,支持彌合國家各黨派、各族裔和其他各種力量之間的分化,實現民族黨派團結。他主張主要通過外交、依靠盟友和國際組織處理國際事務,重建美國國際形象。
經濟問題成關注焦點今年9月進入兩黨候選人對決階段後,美國經濟危機急劇擴大,以至於選民對國內經濟關注程度驟增,其它歷屆選舉非常關注的焦點話題在今年反而淡出了選民們的視線。這一變化顯然對之前一直因“年紀尚輕,不夠老到”而備受攻擊和質疑的奧巴馬有利,加強了其在經濟和社會政策上的優勢,淡化了他在外交國防事務上經驗不足的缺陷。
選民對共和黨喪失信心布什政府因素對選舉結果也産生了重要影響。8年來,布什政府政策出現極右傾向,引發共和黨內部出現分化,黨派根基薄弱,僅憑保守派勢力不足以獲得大多數民意支持。儘管麥凱恩在競選過程中努力與布什政府拉開距離,但很多選民已經對共和黨喪失信心,仍然懷疑他當選總統後會延續現行政策。
11月5日淩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白宮門前,眾多奧巴馬的支持者歡慶奧巴馬當選。 11月4日,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擊敗共和黨對手麥凱恩,成功當選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非洲裔總統。上萬名奧巴馬的支持者隨即從四面八方涌向白宮進行慶祝。 新華社記者侯俊攝
競選策略深入基層奧巴馬深入基層發動選民的競選策略也是他成功當選的關鍵因素之一。他堅持“50個州”的競選方針,廣泛建立基層組織,依靠社區志願者,挨家挨戶爭取選民,激發他們的參政熱情。他積極團結各種群體選民的力量,特別是主動接觸年輕選民和少數族裔,並吸收了更多獨立派和新增選民支持,還由此形成了強大的籌款實力,為其長期廣泛的競選活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相比之下,麥凱恩依靠企業商界籌款後勁不足,嚴重限制了他宣傳其競選政策的能力,難以抵禦奧巴馬方面的輿論挑戰。
人口組成發生變化此外,布魯克斯基金會人口社會學家弗雷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美國近年來人口組成變化也是造成這一選舉結果的更深層原因之一。他指出,美國近年來移民不斷增加,少數族裔人數所佔比例上升,擴大了民主黨選民基礎。由於經濟狀況不佳,沿海地區居民前往內陸,使中西部一些共和黨傳統優勢大州逐漸變藍。此外,隨著在克林頓領導的民主黨政府期間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逐漸進入選民年齡階段,而在二戰後美國“嬰兒潮”出生的人進入退休階段,美國選民越來越注重國內經濟、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這些趨勢都有利於民主黨。(本網芝加哥特派記者 王薇)。
責編:汪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