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印度“月船”升空躋身探月“六強”

 

CCTV.com  2008年10月23日 07:4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廣州日報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馬達范奈爾在發射成功後激動得跳起來。

2007年9月,日本“月亮女神”升空。

2007年10月,我國“嫦娥一號”升空。

  據新華社電 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22日發射升空(右圖),從而擠進國際探月六強行列。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稱,這是印度的“驕傲”。按計劃,“月船1號”將在今後兩年環繞月球,勘察月球表面,繪製三維地理圖,為印度實現登月做準備。

  升空:飛向繞月軌道

  “月船1號”月球探測器重量1.3噸,造價39億盧比(約合8300萬美元)。

  當地時間6時22分(北京時間8時52分),搭載“月船1號”的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在斯裏赫裏戈達島的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點火,飛離地面。

  監控室內工作人員爆發出一陣歡呼。科學家們有的拍胸脯,有的鼓掌,有的熱烈相擁。

  不過,此次發射工作背後依然能看到西方的影子。其攜帶的11台探月儀器中,3台由歐洲航天局提供,兩台由美國提供,還有一台來自保加利亞。

  據“月船1號”項目負責人安納杜拉伊介紹,“月船1號”升空後將首先在近地點240公里、遠地點2.4萬公里的橢圓形地球軌道上運行,以獲得足夠的速度。

  在脫離地球引力後,“月船1號”將點燃自身動力系統,經過一系列的姿態調整後到達月球引力區,先進入距月球表面1000公里的“捕捉軌道”,再慢慢調整到距月球表面100公里的穩定繞月運行軌道。

  任務:解開月球之謎

  負責此次探測任務的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馬達范奈爾説,一切跟蹤數據表現正常,印度希望借此次探月任務“解開月球之謎”。

  按計劃,“月船1號”調整到繞月運行軌道後,將通過高精度遙感裝置勘察月球表面,繪製月球成分地圖和三維地理圖,還將完成月球碰撞探測。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前首席助理斯科特佩斯説,人類雖已登月,卻還未利用新近技術為月球繪製詳細的“現代地圖”,火星地圖都比月球地圖全面。

  他説,採用新技術的“月船1號”將能得到更為全面的地圖。

  “月船1號”另一項重要任務是探明稀有同位素氦3在月球上的分佈情況。

  氦3是可控核聚變原料,可能成為地球未來所需的重要能源,被認為在月球上儲量豐富。不過,一些科學家認為,即便月球上存在大量氦3,其開採難度也很大。

  此外,印度空間研究組織説,“月船1號”還將釋放一顆重約30千克的撞擊探測器到月球表面。探測器內儀器將收集其著陸時揚起的“塵土”,展開分析。

  目標:2025年宇航員登月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2003年提出“登月計劃”,共分3個階段實施。

  “月船1號”的發射是第一步。接下來,印度準備在2011年實施“月船2號”項目,使一個機器人車在月球表面實現軟著陸。第三步,2025年實現印度宇航員登月。另外,印度還計劃2015年將首名宇航員送入太空。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前主席烏爾拉奧説,發射月球探測器有3層意義:一.證明印度探測器已經有能力擺脫地球引力,進入月球軌道;二.月球探測器有助於印度了解行星系的變化,目前許多國家都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三.月球探測器為印度發射載人飛船和登月做了必要準備。

  意義

  提升青年自信

  增強國家實力

  據新華社電 印度國家電視臺現場直播了發射過程,印度媒體上充滿了愛國熱情的歡呼。“月船1號”的發射極大提升了印度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當天,印度總理辛格高度評價説:“我們的科學家再次讓這個國家驕傲,整個國家向他們致敬。”

  在追求成為世界大國的道路上,印度一直把開發空間技術視為接近和趕上發達國家的一條捷徑,因此航天工業不僅在印度整體發展戰略中佔據重要位置,而且對印度整體自豪感和自信心也具有特殊意義。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前主席烏爾拉奧特別指出,探月計劃對提升印度年輕一代的自信心意義重大,因為“青年人需要能夠振奮精神的東西,探月計劃無疑能夠做到這一點”。

  在印度之前,僅有美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日本和中國成功向月球發射過探測器。

  “月船1號”項目的支持者還認為,除能提升印度的自信和國際地位外,“月船1號”發射成功表明印度火箭發射技術進一步完善,有助於印度今後分享衛星商業發射市場的“大蛋糕”。

  歷程

  45年技術積累

  鋪就探月之路

  印度22日發射了“月船1號”,標誌其航天業發展進入新階段,這背後有著45年的航天發展歷程和技術積累。

  1963年,印度在頓巴建成了自己的第一個火箭發射臺,併發射了一枚探空火箭。1975年4月19日,印度第一顆自製衛星從前蘇聯的火箭發射場發射升空。1980年7月18日,印度首次從本國的發射場,用自製的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從而成為世界上第六個具有衛星發射能力的國家。

  2001年4月,印度用“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一顆重達2.54噸的通訊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這標誌著印度跨入了世界航天大國行列。

  2001年10月22日,印度成功地用極地衛星運載火箭把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2002年2月9日,印度航天科學家對印度自行開發的火箭超低溫發動機進行了一次試驗,並取得成功。2004年9月,第二代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將一顆重達1.95噸的教育衛星送入地球上空3.6萬公里的軌道。而在此之前,只有中、美、俄、法、日5個國傢具備這種能力。

  2003年,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提出“登月計劃”。 (據新華社)

  月球探測:大國技術實力的象徵

  許多人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蘇月球探測競賽記憶猶新,當時雙方都發射了數十個探測器,美國甚至實現了人類的首次登月。此後,月球沉寂了多年,並逐漸淡出了人們太空探索的視線。

  然而,月球在時隔數十年後又迎來了人類的探測熱潮。如果説人類首次探月熱潮是伴隨著美蘇爭霸而出現的,那麼第二次探月熱潮則是隨著航天技術大國的突然增多而掀起的。大家不約而同地把探月活動的時間表確定在了2008年前後,這也許是巧合,卻與技術實力增長及不甘人後的心態有著重要關係。

  日本在2007年發射“月亮女神”繞月衛星;2007年中國發射了“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器;攜有歐美儀器的印度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也在本月22日升空;歐洲即將實施機器人登月計劃,送機器人上月球;美國也要在2009年初設法讓探測器兩次撞擊月球南極以找到月球上有水的證據,並計劃在2018年前讓宇航員重返月球;而俄羅斯也將於2009年啟動自己的探月計劃,力爭此後幾年向月球發射探測器,並實現該國首次載人環月飛行等。此外,美國已與印度、韓國、日本、加拿大及歐洲國家簽署了合作協議,共同開展探月活動。

  月球開發可以加強各國間的工業聯絡,使相關的高科技通過工業生産很快進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對拉動經濟很有利,同時也會影響到政治方面。這是開發月球熱潮的主要動力。此外,開展月球探測將會促進一個國家的空間天文學、空間物理學、空間材料科學、空間天氣與空間環境科學等的創新和發展,這些學科的進展又將帶動更多的基礎學科交叉、滲透與共同發展。正如載人航天一樣,它是大國技術實力的象徵,同時探月過程也會給當事國帶來享之不盡的技術成果。

  月球的物理和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對地球也有重要影響,加上它資源豐富,這都是它一直吸引人類前往的重要原因。此外,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到現在,人類在探月活動中發現月球上可能有水存在的跡象,這些發現重新引發了人類對月球探測的興趣,也促使形成了新一輪的探月熱潮。 (據新華社)

責編:張仁和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