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於華爾街的這場數十年未遇的金融危機,正在迅速演變為一場信心危機
美國國會眾議院10月3日以263票對171票的投票結果,通過了新版的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該方案隨即被布什總統簽署生效。正當全世界以為可以喘口氣、略微放鬆的時候,連日來,全球幾乎所有的股市均以暴跌來回應美國的救市。起始於華爾街的這場數十年未遇的金融危機,正在迅速演變為一場信心危機。
一問:救市方案為何一波三折?
在剛過去的“黑色9月”,華爾街全面洗牌,五大投行格局徹底改變,房利美、房地美、美國國際集團等眾多金融巨頭成為次貸危機的犧牲品,信貸市場已處於停滯狀態。
為應對使美國經濟處於緊要關頭的嚴重金融危機,布什政府擬訂了“大蕭條”以來最大的救市方案。根據該方案,政府將通過投放7000億美元,幫助金融機構剝離地産和商業等不良資産,以此使信貸市場恢復運行。
但該方案在國會表決時卻一波三折。9月29日眾議院出人意料地加以否決,此舉導致華爾街陷入“黑色星期一”,道指點位跌幅之大創歷史之最。“華盛頓-華爾街”的連鎖負面反應也隨即重創世界金融市場。由於一些眾議員表決時不乏政治和選舉考量,導致多國領導人督促美國政治家採取“負責任態度”。《華盛頓郵報》社論則以《國會的尼祿(古羅馬暴君)》為標題,嚴厲抨擊一些議員投反對票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此後國會和白宮就救市方案迅速重開談判,最終決定在救市方案中增加一些有利民生的新條款,如再增加1000多億美元的減稅計劃、將存款保險上限由10萬美元提高至25萬美元等。在美國朝野共同努力下,方案先後在參眾兩院獲得通過。由此,這一掀起股市滔天巨浪的救市“猛藥”終於獲准施行。
去年8月份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延宕至今已一年多。多方專家認為,危機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本原因就在於隨著房價下跌,房貸壞賬不斷增加。這些不良資産是造成目前金融機構和市場困頓的癥結所在,並進而導致美國信貸市場陷入停滯。信貸之於經濟,就如同血液之於生命。隨著流動性急劇緊縮,華爾街許多金融巨頭成為犧牲品,其他産業也深受波及。
布什政府推出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的目的,希望雙管齊下,一是為金融機構“止血”;二是通過“止血”恢復資本市場信心。通過幫助金融機構剝離地産和商業等不良資産,金融機構將獲得現金充實資本,並可以由此提高信譽度和實力,使其以更大的靈活性恢復借貸,金融市場將可望恢復運轉。美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將由此獲得新的貸款和動力,美國經濟也才能避免陷入衰退。
美國自詡為自由市場經濟,一直強調風險自負的投資原則,如今作為危機始作俑者的華爾街卻要求納稅人來進行救助,這在美國引發廣泛爭議。反對者認為,這會帶來市場道德風險,加劇投機行為,且對納稅人不公平,而且這將加劇美國財政赤字。
美國政府是不得已而為之。主導這一救市過程的美國財長保爾森強調,他也對華爾街的投機表現感到憤怒,認為這是“美國的恥辱”,但華爾街現在和美國金融市場以及美國經濟捆綁在一起,不儘快救助華爾街,美國納稅人將付出更大代價。作為第二步,美國將全面改革金融體系,加強監管,避免危機再度發生。
救市方案能否成為決定美國經濟走向的“轉捩點”,市場疑慮重重。美國眾議員巴雷特表示,他10月3日改變立場投贊成票,並不認為該方案會使美國經濟擺脫困境,而是沒有這個方案,美國經濟前景將更為糟糕。
10月9日,美國財政部副部長麥考密克表示:“我們將在未來幾週內而不是幾個月內實施金融援助方案,具體的細節將在未來幾日內公佈。我們意識到非常有必要儘快向市場解釋我們的構想及實施計劃,這樣才能迅速恢復市場信心。”
二問:誰製造了華爾街金融危機?
接受採訪的金融專家表示,此次美國金融危機歸根結底是現行華爾街金融模式失敗的總爆發,而身在其中的華爾街精英們難辭其咎。
通常意義上的“華爾街精英”,是指美國知名投行(如雷曼、貝爾斯登、美林等)與全能型銀行(如花旗銀行等)的職業經理人或分析師、精算師等核心業務人士。上海國際金融學院院長陸紅軍教授分析,“華爾街精英”可以分為五類,第一類是在大型投行或全能銀行擔任高管的人士;第二類是金融分析師與産品設計師;第三類是交易員與銷售員;第四類是技術人員;第五類是專業律師、會計師、評估師等。
伴隨著美國金融危機,已有大批昔日的“華爾街精英”失業。據統計,自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到去年底美國金融業已裁員14.6萬人,是2006年的3倍;今年以來,僅花旗、雷曼等十多家金融機構就已裁員數萬人,美金融界工作職位減少20%。
國泰君安研究所所長李迅雷認為,此次美國金融危機有政府監管失靈的原因,但是“華爾街精英”們更是難辭其咎。正是這些多為名校畢業、拿著天價高薪、擁有堪稱完美的從業經歷、掌握著數十億乃至百億美元資本的精英們,以金融創新的名義,漠視系統風險,“憑藉其貪婪和投機的特性”,親手製造出美國華爾街的巨大金融泡沫並將其捅破。
上海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及陸紅軍等人認為,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系統性金融危機,其本質上是一場史無前例的信用危機與信用衍生品危機。而“華爾街精英”們在這場危機中形成了一條“系統性錯誤行為鏈”。
其一,失衡的激勵體系,導致華爾街CEO與職業經理人為股票期權鋌而走險,並不惜穿破道德底線,如各種違規套利,這是美國次貸危機的“動力鏈”。
其二,失算的投資模型,導致華爾街分析師、精算師忽略系統性錯誤,並在證券化分析、系統風險估算甚至毀約概率計算上預測失誤,這是形成美國系統性金融危機的“技術鏈”。
其三,失實的傳銷手段,唆使華爾街行銷師、交易員及基金經理得以創造所謂低損失概率的資産並見好就收,而將未來的損失留給各國投資人與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這是釀成華爾街海嘯的“傳播鏈”。
其四,失利的創新工具,致使華爾街産品經理與全球市場部門製造出非透明且難以再定價的CDS(信用違約交換)、MBS(房屋貸款證券化)等金融衍生産品,誤導全球市場,這是造成全球動蕩的“工藝鏈”。
其五,失信的評級機制,縱容美國三大評級機構取悅華爾街金融玩家幫其産品打上“3A”印記而蒙蔽大眾,這是造成逃脫監管的“標準鏈”。
其六,失當的監管結構,致使金融專家行業化(喪失公允)、經濟學家公司化(喪失獨立性)、政府監管亡羊補牢(喪失預警性),這是形成系統性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控制鏈”。
香港特區政府策略發展委員會成員、光大集團高級研究員周八駿認為,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貨幣體系以多重儲備貨幣和多重匯率制度為特徵,呈現多元化。華爾街金融危機的爆發充分表明,以私人資本為主體的國際金融市場,不僅超越美國官方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監控,而且開始危害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