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日本北海道洞爺湖出席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等領導人對話會議。這是領導人集體合影。新華社記者樊如鈞攝
新華網專稿:一年一度的八國峰會再次令全世界矚目,然而今年,這個曾經的"富國俱樂部"受到了更多的質疑,甚至其存在的必要性都成了問題。那麼,來自這八個國家的專家們又如何看待本屆八國峰會及這一機制本身呢?
峰會難以擺脫"只説不做"
西爾維 馬泰利:我對八國峰會的期望不高。八國峰會每年召開一次,每次世界各大工業化國家都會討論一些重大的經濟和政治問題,會後發表一些原則性的聲明,比如強調保護環境,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呼籲要求石油輸出國增加産量和出口以控制油價等等,同時也可能決定向發展中國家增加數億美元的糧食援助。
根據我這些年對八國集團所作的一些跟蹤研究,每年峰會都會作出一些"比較受人歡迎"的原則性決定,顯示工業化國家領導人為此作出的政治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但是一般較少實質性決定。
特德 蓋倫 卡彭特:參加峰會的八國集團來自世界不同地區,它們各國利益不同,難以在實質性問題上進行真正的合作,因此,今年的八國峰會仍將難以擺脫"只説不做"的狀況。
此外,今年是美國總統布什最後一次出席八國峰會,其任期即將結束,八國集團的其他國家更著眼于期待跟美國下一屆新總統打交道,而不是任期只剩下幾個月的布什政府。
藤倉良:近幾年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較多關注世界經濟和能源保障、安全局勢和發展等問題,而這次的首腦會議將氣候變化問題提升為最主要的議題之一。
推出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的原因是首腦們就環境問題達成一致相對比較容易。假設談農業問題,那麼八國內部有糧食生産國也有消費國,利害關係錯綜複雜,根本談不到一塊兒去。比起農業、就業這些問題,環境問題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共同話題,適合作為會談的引子。
機制本身仍有存在必要
馬泰利:目前工業化國家代表的"北方"國家掌握了世界70%左右的財富,其中美國一國就擁有世界近三分之一的財富,因此事實上八國集團仍然在世界舞臺上佔據重要地位。一年一度的峰會雖然"務虛"成分較多,但是仍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起碼可以讓各國有機會就一些問題、包括彼此之間的分歧進行對話和討論,而且峰會本身對某些問題的重視和討論也足以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並産生一定的影響力。
但八國集團機制本身並不具有任何合法的代表性,也得不到其它一些國家的認可,而且隨著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發展,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等新興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沒有這些國家的參與,峰會機制的影響力就會相對有限。
羅米歐 奧朗蒂:八國集團為工業化國家提供了政治交流的非正式論壇。八國集團包括歐洲4個國家,即法、德、意、英,從理論上講這4國應該代表歐盟一致的對外政策,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在諸如打擊恐怖主義、石油政策等問題上,這些國家都存在分歧。在歐盟之外的美國、加拿大和日本也是在這些問題上堅持不一致的政策。因此,八國集團很難形成一致的立場。
八國集團本來應該做的更多,但是每次會晤成果都不大。
我認為,八國集團峰會機制應是決策性的組織,制定政策,而不只是"展示各國首腦形象的櫥窗",要對現實問題作出回答。
卡塔琳娜 格納特:八國集團本身不是正式組織,它最初是由幾個國家在上世紀70年代成立的非正式論壇,其初衷是在具體事情上採取共同行動,共同解決問題。
但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八國集團在政治領域已經超出了彼此協調的範疇。八國集團在政治上試圖制定對所有人都有效的標準和政策。這讓人擔心。因為它並不是具有全球代表性的正式機制,它不是決策機構,不能頒布法律,不能作出有國際法效力的決定。因此八國集團不是"世界政府",只是國際組織網絡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需要"對話"而不是"新人"
藤倉良: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從其前身1975年的6個主要工業國家首腦會議開始算起,已經歷了30多年。隨著中印等新興國家經濟實力快速增長,八國集團的經濟實力相對下降,其對世界的影響力也相應下降。
沒有中國、印度、巴西這些國家參與,八國集團最終會面臨説話無足輕重的命運。經合組織已經考慮拉發展中大國入夥,或許八國集團今後也會邀請中國和印度等國加入。
格納特:加拿大曾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了用G20來代替G8的建議。這個建議在理論上不錯,但在政治上缺乏可操作性。八國峰會短期內沒有擴大的可能,因為參加討論的人越多,就越難達成妥協。在擴大代表性的同時,應該兼顧提高效率。因此八國集團未來的發展應該是兩個平行的結構:一方面保持原有成員國不變,另一方面吸納新的對話夥伴。
在2007年的八國峰會上,德國倡導並啟動了旨在與新興發展中國家加強合作的"海利根達姆進程",但這一進程並不公平。"海利根達姆進程"倡議的問題是形成了兩個圈子,一個是G8成員國,另一個是5個發展中大國。而且5個發展中大國僅能參與特定的話題討論,無法涉足全部議程。但"海利根達姆進程"打造了新的對話可能,讓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大國有平臺去加深了解,討論重要問題,尋求合作可能。
亞歷山大 尼爾:對發展中國家來説,八國集團是一個精英俱樂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霸權。隨著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興起,特別是中國和印度,八國集團需要繼續保持與發展中國家進行對話的體制,同時這種體制也將會加強他們之間的理解與合作。
雷克斯 布利內:發達國家主動向發展中國家讓權的可能性不大,即便是發達國家這樣做了,一個本來就不成功的組織,在更多成員加入後,將如何運轉是個問題。
在一些問題上,八國成員和發展中國家有共同利益,一個更大的組織可能會更有效;但在另外一些問題上,八國成員可能持有非常不同的利益和觀點。而且組織越大,舉行有效的正式或非正式磋商就越難。
阿列克謝 阿爾巴托夫:八國與中印等發展中國家進行對話,是成熟、甚至"熟透"了的問題。自從俄羅斯加入八國俱樂部以來,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印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有力推動因素,將中印拒于八國峰會門外已不可能。
八國與發展中國家對話是全新的政治現實,也是多極世界的新體現。八國峰會作為集體合作的機制,儘管其決定不像聯合國安理會決定那樣具備強制約束力,但在解決政治、經濟及氣候變化問題上正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中國與會提高峰會威信
奧朗蒂:如今,八國集團之外的一些國家正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國經濟發展很快,成為強國,應該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自己的作用。類似中國這樣的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沒有加入八國集團是不可想像的。
在解決重大國際問題上,不能缺少中國的參與,中國的重要性日漸突出,中國在解決全球性問題上應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和作用。從經濟角度看,中國是當今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如果不考慮將中國等有潛力的國家納入,八國峰會將成為僅是各國首腦簡單會面的場所。
阿爾巴托夫:顯然,中國參與八國峰會對話只會提高這一機制的威信,對於八國中某些國家而言,現在是放棄那些過時教條的時候了。
中國應邀參加八國峰會對話,顯示了八國有意保持併發展與中國的合作。沒有中國和印度的八國集團是殘缺的,它無法與國際市場上快速發展的、強勁的新力量互動。排在中印之後的是巴西、南非、澳大利亞。
此次八國峰會討論的高油價、高糧價、非洲發展、生態保護等全球性議題,無一例外都不可能繞開中國而得到解決。中國在應對這些全球性問題上作出了獨到的貢獻。
中國在解決世界糧食問題上作用突出,中國是巨大的糧食生産國和消費國,它擁有解決國內糧食及溫飽問題的豐富經驗。目前,中國不僅養活本國人民,也為其他國家提供糧食,這是它在世界糧食安全方面作出的貢獻。
能源方面,由於經濟快速發展,中國成為不斷成長的能源消費大國。在國際能源市場上,應與中國協調立場進行合作,否則世界能源緊缺問題將變得更為嚴重。
與中國開展能源合作對解決全球生態問題有重要意義。所有人都明白,在這一問題上若沒有中國的參與及合作,八國集團的任何決定都不起作用。將中國納入對話機制、在國際舞臺上與中國合作、協商新技術的應用問題、設定排放指標---所有這些步驟必不可少。
非洲是全球社會經濟的問題。目前,中國正全力進軍非洲,中國有權這麼做。重要的是,中國進軍非洲應該符合鞏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需要;其他大國應該承認中國在非洲的存在,中國有與非洲開展互利合作的權利。
中國和印度能為非洲發揮巨大作用,它們已經在建立非洲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平等關係、促進非洲與世界經濟平等及一體化方面作出了努力。聯合國需要在非洲開展大量人道主義行動,包括維護人權、消除種族滅絕、防治傳染病、阻止地區衝突等,而中國與印度能參加聯合國的所有行動。
八國集團可能不會迅速吸收新成員國,因為這樣做它將面臨與歐盟和北約同樣的結局:為增加廣度而犧牲深度。但是,必須循序漸進地逐步擴大八國集團。首選的加盟對像是中國和印度。我認為,它們在最近數年內將加入八國集團,使之成為十國集團,此後還將有幾個國家陸續加入。但這一機制不能快速擴張,否則會影響合作的深化。需要非常平衡地控制所有進程。
(本網駐華盛頓記者李學軍 駐莫斯科記者劉洋 駐巴黎記者嚴明 駐柏林記者時翔 駐倫敦記者楊川 駐羅馬記者楊愛國 駐東京記者錢錚、劉浩遠 駐渥太華記者楊士龍) (編輯:陶志彭)
責編:李秀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