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軍裝備的蘇-27戰鬥機
俄羅斯《紐帶》網日前報道稱,中國從上世紀50年代初起便開始仿製多種型號的蘇制飛機,其中尤其以米格-19(即殲-6)和米格-21(殲-7)殲擊機的數量最為巨大。到目前為止,殲-7的生産和改進工作依然沒有停止。為了從根本上提升本國空軍的現代化水平,中國從90年代初開始從俄羅斯進口更為先進的蘇-27殲擊機。近日有媒體指出,中國的航空工業企業已成功地對蘇-27進行了仿製。
中國於1995年與俄羅斯簽署了引進蘇-27SK生産線的協議,並開始利用俄方提供的部件在瀋陽進行組裝。在中國組裝的蘇-27被稱為殲-11。到2003年,中國總共從俄羅斯進口了95套用於組裝殲-11的部件。
在瀋陽組裝的蘇-27在重量上有所增加,但發動機和航電設備依然由俄羅斯進口。專家們曾認為,中國可能要到2013年才能仿製出可與俄原裝蘇-27媲美的殲-11,但中國的國防工業已提前實現了這一目標。
雖然中國人在仿製蘇-27機身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但他們在仿製機載雷達和動力系統的過程卻遭遇了不少問題,為了獲取上述部件的詳細技術信息,中國人曾採取各種方式以獲得有關蘇-27雷達和發動機的機密材料。
到2006年,中國終於以俄制AL-31F為基礎研製成功了WS-10發動機。不過,目前生産的殲-11依然在使用AL-31F發動機。此外,中國自行研製的殲-10單發戰鬥機裝備的也是AL-31F。
雖然中國的航空企業在2006年便已宣佈了WS-10“太行”發動機研製成功的消息,但有俄羅斯專家指出,儘管WS-10在技術指標上與AL-31F非常接近,但其可靠性卻要遜色不少。也許正是因為如此,中國在2007年又向俄羅斯訂購了54台AL-31FN型發動機,並且目前還在洽購更為完善的AL-31F-M。
分析人士指出,完全國産化的殲-10有可能會在最近幾年內升空,並將成為今後15年內中國空軍的主力戰機。雖然説仿製出蘇-27這樣複雜的裝備絕不是件小成就,但事實上直到今天,中國掌握的技術仍只相當於俄羅斯和美國在上世紀70-80年代時的水平。如果説前蘇聯利用近15年的時間研製出了蘇-27的話,那麼中國人在相同的時間內則只是完成了蘇-27的仿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