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美發射導彈擊中失控衛星 新華社發
美國東部時間2月20日22時26分(北京時間21日11時26分),美國海軍從其位於太平洋北部海域的“伊利湖”號巡洋艦上發射一枚SM-3導彈,成功擊中一顆失去控制的美國間諜衛星。圖為美國國防部當天發佈的“伊利湖”號巡洋艦發射SM-3導彈時的照片。 新華社/路透
美國20日的“獵星”行動打破了世界的寧靜。當天,一枚“標準-3”型導彈從太平洋海面飛出,擊中了247公里高空的“USA-193”間諜衛星。
對於這起“獵星”事件,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副秘書長滕建群21日接受晨報採訪時表示,美國的“獵星”行動開了一個不好的頭,這一舉動標誌着美國首次把反導系統引入太空,破壞了太空的非武器化。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美洲室副主任吳莼思認為,美國的外太空打擊能力可能比這次“獵星”行動表現出的還要先進,除了“銷毀”失控衛星,美國還有更大的政治訴求。
是否意味“太空戰”時代到來?
滕建群認為,雖然美國的“獵星”行動未必直接宣告“太空戰”時代到來,但將導彈直接射入200多公里外的太空,擊毀在外層空間中飛行的衛星,已經具備太空攻防戰的性質。
“美國和西方經常指責中國去年1月進行的外層空間試驗,實際上,這兩起事件有根本的不同。”他説,中國的外層空間試驗不針對任何國家,是一次和平、獨立的試驗,不具備軍事性質,而美國的“獵星”行動則不同。美國的“獵星”行動是從導彈防禦系統到反衛星系統的一個跨越,是一次刻意的“衛星攻防戰”。
他説,美國海軍部署了3艘裝備有“宙斯盾”系統的作戰艦,一艘不成功,另兩艘可以替補,另外,美國其他軍種也提供了密切配合,可以説,這是一次有系統、有計劃的軍事行動,旨在對美國的反導和反衛星系統進行實戰檢測。
滕建群認為,這次“獵星”行動的最大特點,就是有系統、有組織、從防到打、攻防兼備,而且使用的全都是現役武器裝備,“太空戰”氛圍濃厚。
對於為何要興師動眾進行這次導彈打衛星行動,吳莼思認為,外太空是當前和今後國際競爭中最重要的戰略制高點,誰控制了外太空,誰就掌握了最終發言權,對於這一點,美國不僅意識超前,而且行動最迅速。
“早在冷戰時代,美國就進行過多次反衛星努力,現在,美國部署的反導系統更複雜、涉及面更廣,如果不進行‘實戰’試驗,很多問題可能無法解決。”吳莼思説。是否針對中國和俄羅斯?
俄羅斯和中國12日在日內瓦共同向裁軍談判會議(裁談會)全體會議提交了“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對外空物體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條約”草案,提出通過談判達成一項新的國際法律文書,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外空軍備競賽,維護外空的和平與安寧。美國隨即表示反對。
美軍這次“獵星”行動恰好發生在俄羅斯和中國提議禁止太空武器之後。
此前,俄羅斯已經批評説,美國此舉實際上是一次導彈防禦系統試驗,但美國予以否認。
對於美國的“獵星”行動是否針對中國和俄羅斯,吳莼思認為,美國是“太空戰”的領跑者,這次行動可以説不直接針對中國和俄羅斯。
吳莼思説,在太空軍備化和武器化方面,美國無論是實力還是技術都遠遠超過中國和俄羅斯,這次“獵星”行動,主要還是測試美國自身的反導和反衛星系統,直接針對性不大。
她表示,美國正在全球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如在東亞部署有海基“宙斯盾”反導系統,在東歐計劃部署陸基反導系統和雷達站,另外還在本土有“國家導彈防禦系統”。但是美國希望這些系統能擊落來襲導彈的同時,還具備太空打擊能力,為美國下一步的“太空戰”做準備
“獵星”是否已經取得成功?
雖然美軍方宣佈“獵星”行動是否成功要一天時間進行驗證,但一些美軍高官在行動結束後即表示,導彈擊中了衛星的燃料箱,“獵星”行動取得成功。
對此,滕建群表示,“獵星”行動是否成功,有以下幾個標準。一是導彈是否能擊中比衛星小得多的有毒燃料箱。美軍方稱,體積只有冰箱大小的燃料箱才是這次行動的最主要目標,而衛星有校車般大小,因此,如果只擊中衛星,而沒有擊毀有毒燃料箱,美國的這次“獵星”行動就不算完全成功。不過從最新進展看,美國對此相當樂觀。
第二是衛星碎片和有毒燃料是否在進入大氣層過程中有效燃燒。根據美方計劃,衛星被擊中後産生的碎片應立即墜向大氣層,並在24至48小時內燃盡,其他一些零星碎片也應在未來40天內進入大氣層燒燬,這樣才符合美方行動前宣稱的不産生太空垃圾和保護環境的説法,因此,未來40天還是一個觀察期。
第三是是否有衛星碎片落到地面上以及衛星上的軍事機密是否完全被銷毀。為預防萬一,美國聯邦緊急狀況管理署在全國部署了6個響應小組,以防止衛星燃料箱中的有毒物質對地面人群造成傷害。另外,衛星上的機密數據是否完全被摧毀,也需要美方進行檢驗。 (晨報記者田輝)
責編:李秀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