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斯大林
很多蘇聯電影工作者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約瑟夫 斯大林觀看了美國影片《翠堤春曉》。這部在觀眾中獲得巨大成功的優秀影片,給克裏姆林宮的掌舵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於斯大林對本國電影感到沮喪,駁回了蘇聯電影界的頒獎提名,同時做出嚴厲的批示:只有當蘇聯影人學會拍出類似好影片,那時候政府才會頒發電影獎。
親自對電影劇本進行修改
斯大林平時很喜歡看電影。最初,他是在離克裏姆林宮不遠的電影委員會禮堂觀看。由於常去那裏多有不便,後來就在克裏姆林宮專門修建了一座電影放映廳。據一些當事人回憶,斯大林每星期有兩三個晚上會看電影,通常都是在政治局會議結束以後。
亞歷山大 杜甫仁科是蘇聯著名電影導演,他的創作道路並非一帆風順。1932年,他的影片《勝利》遭到同行和文化官員的嚴厲批評,甚至被指責宣揚法西斯主義。被撤銷導演一職後,杜甫仁科給斯大林寫信,請求他接見自己。僅僅過了一天,斯大林就接見了杜甫仁科,並與他共同商討未來的創作計劃———《空中的冰雹》,這是一部描寫蘇聯在遠東與敵對分子和日本特務較量的影片,拍攝該片的想法讓斯大林十分興奮。他對劇本中最細小的情節都很感興趣,還對杜甫仁科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1935年,《空中的冰雹》在蘇聯全國上映,贏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斯大林對它也給予了高度評價。此後杜甫仁科與蘇聯領袖的關係更加緊密,經常往斯大林那裏跑,人們背地裏稱他是斯大林的影界紅人。
1937年,十月革命二十周年的紀念日即將到來,著名導演米哈伊爾?羅姆接到任務,要在幾個月內創作出一部宏大的獻禮巨片。他開始着手拍攝影片《列寧在十月》。由於時間緊任務急,電影攝製人員夜以繼日地連續工作。1937年11月6日,《列寧在十月》在莫斯科大劇院的十月革命周年紀念晚會上首映。放映一結束,禮堂裏頓時掌聲一片,斯大林和政治局成員也都鼓掌祝賀。羅姆自己覺得一切都做得很完美,但沒有想到還是出了問題。時至深夜,這位導演被一陣電話鈴聲叫醒。電話裏有人通知他,斯大林重新審閱了這部片子,指示補拍幾段攻打冬宮和逮捕臨時政府的情節,因為缺少這幾段影片就不完整。幾個月以後,這些被“遺漏”的情節被補了上去,人們才見到攻打冬宮的壯觀場面。
二戰前反法西斯影片並不多
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歐洲的形勢急劇變化,戰爭氣息瀰漫。在戰爭爆發前的幾年,法西斯已在德國上臺,對蘇聯的進攻似乎不可避免,而當時蘇聯的反法西斯題材影片卻相當少。從1936年至1938年,這類題材的影片總共只拍攝了六部。1939年蘇聯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蘇聯領導人不想得罪第三帝國的統治者,反法西斯影片被撤了下來。斯大林雖然憎恨法西斯,允許製作相關的小冊子、各種宣傳片和紀錄片,但禁止拍故事片。在戰爭爆發的前一刻,導演羅沙利決定拍攝一部關於希特勒的影片,描寫他是如何爬上德國權力頂峰的,名叫《兇手上路》。為了把這部大片拍好,大導演羅姆、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都前來助陣。但在沒有任何説明的情況下,上邊突然命令撤銷攝製計劃,使該片胎死腹中。
即使是在戰爭期間,蘇聯最高統帥也把不少時間花在了電影上。斯大林照例定期審查新聞紀錄片,但把更多的注意力仍放在了故事片上。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斯大林就非常喜歡愛森斯坦的影片,尤其是《戰艦波將金號》。1941年1月,日丹諾夫曾向電影大師愛森斯坦建議,能否拍攝一部描寫沙皇伊凡的電影,後者熱情地採納了這一建議。斯大林審閱後,很快就批准了這個劇本。1944年,影片《伊凡雷帝》被搬上銀幕,愛森斯坦接着又拍攝了《伊凡雷帝》續集,但這一部斯大林卻很不喜歡。蘇聯人民領袖認為,伊凡雷帝是俄國疆土的開拓者,是反對外敵入侵的堅強鬥士,而影片把他描寫成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的人,經常與身邊人商量對策,這肯定與歷史真相不符。兩集《伊凡雷帝》當時都遭到禁演。此後,斯大林仍允許愛森斯坦繼續拍電影,但愛森斯坦1948年去世。在斯大林去世後《伊凡雷帝》才得以重新公映。
斯大林愛上銀幕
至於斯大林是不是喜歡看關於他自己的影片,這説來比較複雜。撇開數量,只挑選一些給人印象比較深刻,出現斯大林光輝形象的影片有:《列寧在十月》(羅姆,1937年)、《偉大的曙光》(恰烏列利,1938年)、《帶槍的人》(尤特凱維奇,1938年)、《列寧在1918》(羅姆,1939年)、《瓦列裏?契卡洛夫》(卡拉托佐夫,1941年)、《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彼得羅夫,1949年)等。斯大林不太喜歡自己的形象頻繁出現在電影中,擔心這樣有損於自己的身份,從1937年到1953年的16年中,蘇聯拍攝了18部涉及斯大林的影片。
但斯大林有時也會情不自禁地表現自己。1949年,恰烏列利拍攝了兩集故事片《攻克柏林》,但鮮為人知的是,劇終有一場戲就是按照斯大林的指示插上的。關於這一情節,康斯坦丁?西蒙諾夫在《我這一代人的見證》一書中寫道:“……斯大林衣着體面,有點不太像他本人,在柏林機場走入迎接他的歡騰人群中。不知斯大林為什麼要叫人插入這段俗不可耐的場景,這與戰爭史實和他的個性毫無共同之處。”值得一提的是,斯大林在電影中從不生病,也不衰老,都以年輕、精神和樂觀的形象出場,從而塑造了一個半人半神的領袖形象。(彭華)
責編:王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