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德媒稱中德冰凍期結束指日可待

 

CCTV.com  2008年01月22日 09:24  來源:環球時報  

  德國上周宣佈邀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外長22日聚首柏林,共商伊朗核問題,而這個德國一向熱衷的話題此次卻受到冷落,因為中德外長的雙邊會晤顯然是當下德國更關注的。

  在中國外長抵達前,德國《明鏡》週刊的一則報道給這次見面再添了一把火。1月21日出版的《明鏡》週刊援引德國外交人士的話説,德國外交部已經為此做了“兩個月的秘密外交工作”。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與中國外長楊潔篪去年11月底在華盛頓進行了秘密會晤,並進行了兩次書信往來。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雙方外長的書信往來幾經週折,但最終達成了一致。在中方的努力和堅持下,德國外長在最後的來信中,承認台灣和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堅決反對台灣“入聯公投”,不支持、不鼓勵謀求“西藏獨立”的任何努力。經查證,這是迄今為止,德方在台灣和西藏問題上最明確的表述。特別是承認台灣和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是中德建交以來,德國首次做出這一表態。

  另外,德國環境部長加布裏爾將於本月底訪華。成為兩國關係陷入僵局以來,第一位造訪北京的德國部長級官員。主談環保事宜的加布裏爾20日也表示,希望能對推進兩國關係有所貢獻。他還強調,他本人長期以來和中國領導人保持了良好的私人關係。

  這次“你來我往”受到了廣泛關注,德國乃至世界媒體紛紛發表了“中德冰凍期結束指日可待”、“ 中德重新靠近”之類的文章。《南德意志報》説,中國外長的到訪,給嚴寒的柏林送來溫暖。法新社21日則説“德國歡呼與中國關係緩和”。

  德國高度敏感的4個月

  20日,另外一則消息也讓德國媒體興奮。據德國《商報》報道,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在接受該報採訪時表示,北京任何時候都歡迎默克爾,包括歡迎她來看8月的奧運會。這番話被德國媒體廣泛轉載,並解讀為“中國緩和與德國關係的信號”。經《環球時報》了解,萬鋼部長當天的講話只涉及中德科技方面的合作,並未談及兩國高層的往來。

  默克爾在總理府接見達賴後,中國表示了強烈的抗議,並中斷了幾乎所有副部級以上的往來。由於黑森州州長科赫正是默克爾見達賴的積極推動者,中國企業家也出於義憤,拒絕赴法蘭克福參加由黑森州政府合辦的第三次中歐商務會議。這讓德國從政界到媒體在大呼“沒有想到”之後,開始對中國的各種表態格外敏感。德國《每日鏡報》曾説,與北京關係惡化的惡果,最先在德國經濟界中爆發。據悉,4個月來,包括西門子、寶馬、大眾等在內的德國企業都向中國有關部門詢問情況,並對兩國關係疏遠表示憂慮。經濟界人士也紛紛向德國政府請願,要求緩和德中關係。而包括外長施泰因邁爾、社民黨主席貝克在內的一些重要官員也罕見地對默克爾進行了公開指責。在“德國之聲”評出的2008年關注中國的12件大事中,“德中關係能否回暖”位列第一。

  在多方壓力下,默克爾在今年1月15日舉行的新年首個新聞發佈會上,大段談論中國。她説,德國方面願意繼續發展中德兩國間的經濟和政治關係,並重申德國將恪守“一個中國”政策,還對中國在巴厘島氣候大會上的積極角色表示讚賞。默克爾的此番言論被媒體解讀為向中國“示好”。對此,我外交部發言人做出了積極回應。

  轉折後怎麼走是關鍵

  不誇張地説,德國人對於中德關係從未像這4個月這麼上心。有關中德關係的問題,也成了德國民眾飯後茶余的談話主題。《環球時報》記者住處一位叫克裏斯蒂安的鄰居,前天特地送給記者一本有關中德關係的剪報,收集了最近中德關係的報道。他希望此次外長會見能成為一個“轉捩點”。

  德國外交國務部長格諾特•埃爾勒20日用“值得期待”來形容施泰因邁爾和楊潔篪的會面。他説,“我們正致力於將德中關係恢復到達賴來訪前的正常水平。”不過,德國外交部一名官員也直言不諱地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儘管關係表面上恢復正常化,目前兩國還沒恢復到施羅德時期的關係。但他認為,中國已經給了默克爾“一條路”,施泰因邁爾也在不斷“鋪路”,關鍵是今後默克爾“怎麼去走”了。

  德國問題專家對本報記者説,4個月的緊張關係對兩國來説都是一種傷害。中國和德國都是在地區上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只有密切合作才是最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的。“一損皆損、一榮俱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人們常用來形容中美關係的,但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説法也適用於中德關係。從這個角度來説,兩國關係在經歷了過去一年的大起大落後,希望有關政客能學會切實尊重對方的關切。

責編:李秀偉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