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德新任駐華大使:德對華核心政策未變

 

CCTV.com  2007年12月04日 15:10  來源:新華網  
  [內容速覽]大使:我特別高興自己來中國當大使,因為對歐洲和德國來説,中國是當今世界一個非常關鍵的夥伴。在青年交流領域,現在德國的年輕人對中國的興趣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德國青年在學習漢語;同時,目前有2.7萬名中國學生在德國留學。

  

  德國駐華大使施明賢在接受記者採訪。 鄭萍萍攝

    他有著豐富的外交經驗,曾因在巴爾幹事務和伊朗問題上表現不俗而在外交界聲名鵲起;他被德國《經濟週刊》稱為“外長施泰因邁爾最重要的官員之一”;他年輕時是田徑十項全能的高手,現在依然酷愛打網球和高爾夫球……

    他,就是德國駐華大使施明賢博士。今年8月底,他正式接受任命來到北京。近日,施明賢大使在德國駐華使館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採訪。

  希望駐華期間走遍中國

    記者:您就任駐華大使已經3個月了,您對自己3個月來的工作有何感受?

    大使:我特別高興自己來中國當大使,因為對歐洲和德國來説,中國是當今世界一個非常關鍵的夥伴。對我個人而言,當駐華大使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我樂於接受這一挑戰,我不能想象有比來中國當大使更有趣的任務了。3個月過去了,可以説,我在這裡遇到的挑戰比之前想象的還要大。在來到中國的頭3個月內,我已經去過中國的4個省,我希望在我結束任期前,走遍中國的所有省份。

    記者:德國《經濟週刊》曾報道説,“外長施泰因邁爾派其最重要的官員之一擔任新的駐華大使,這一任命體現了德國對中國日益上升的國際政治作用的認可”。您本人如何看待這一評價?

    大使:歷屆德國政府都把中德關係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我將會為保持和擴大這種重要關係而努力。我已經為不同的德國總理和政府效力了30年,我認為就發展中德關係而言,有著堅不可摧的、持續的、深切的雙方利益所在,我們兩國的夥伴關係是長期的、穩定的。這也是我為什麼來北京工作的原因。

  促進雙邊關係發展 促進兩國青年交流

    記者:作為新任駐華大使,您對自己未來幾年在中國的工作有著怎樣的規劃?您打算在自己任期內,怎樣來促進中德關係的發展?

    大使:德國和中國目前已經發展了戰略夥伴關係,而我的首要任務就是促進這種關係進一步向前發展。具體而言就是,首先在政治領域,繼續擴展雙方已經結成的高層對話框架。雖然我們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經驗、法律體系,但是通過雙方坐下來進行有效溝通,我相信我們有許多達成一致的契合點,這也正是“戰略夥伴關係”的意義所在。近年來,中德人民之間的親近感日漸增強,在這種相互信任的背景下,我們可以把一些雙方仍存在異議的問題拿出來談,了解和熟悉對方的觀點,而不是故意回避。我覺得成熟的夥伴關係應使我們能夠解決有時會出現的意見分歧,我個人非常願意為此作出貢獻。

    其二,在環境領域,我相信,未來幾年中德關係的一個關鍵話題就是氣候變化和自然資源保護,這也很可能是全球未來10年最重要的一個議題。中國的某些領域已非常發達,而德國是一個老牌工業化國家,雙方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必然存在不同問題,但卻面臨著共同的挑戰。如何應對這一挑戰就成為雙方的關鍵問題。目前,我們已建立起了對話機制,並將就一些具體問題進行磋商,我認為這會深化我們之間的夥伴關係。

    其三,在外交政策方面,我想説,中國和德國之間從1972年建交之日起就沒有真正的雙邊問題,我們沒有歷史遺留問題。但作為在亞洲和歐洲舉足輕重的國家,中國和德國有能力也必須為解決重要的安全政策問題和地區衝突起積極作用。我認為在這些重要領域,北京和柏林可以更加密切地合作。過去10年,我們成功地發展了雙邊關係,尤其是經濟關係。德國現在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經濟夥伴之一,中國也是德國目前在亞洲最重要的夥伴之一。

    其四,在新技術領域,我們將在未來幾年進行更多的合作,尤其在環境和信息傳播技術領域,將在傳播體系和標準方面進行更多的溝通。

    此外,在青年交流領域,現在德國的年輕人對中國的興趣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德國青年在學習漢語;同時,目前有2.7萬名中國學生在德國留學。我非常樂意促進中德青年之間的進一步溝通。根據中德兩國政府達成的協議,迄今已有3批德國青年應溫家寶總理的邀請成功訪華,每批100人,第四批“百人團”不久也將訪問中國。同時,德國總理默克爾今年8月訪華時也對中國青年發出了邀請,希望他們儘快去訪問德國。我認為,這是促進兩國青年交流的一個很好的起點,我將鼓勵雙方在此方面進行更多接觸,因為我們兩國年輕人之間的這種交流為長期的友誼奠定了基礎。

    總之,展望明年,我看到了很多可以進一步促進中德雙邊關係發展的機會,作為大使,我願意抓住這些機會。

  德國對華政策的核心並未改變

    記者:今年是中德建交35週年,您如何評價當前中德雙邊關係,特別是政治關係、經濟關係、文化關係?

    大使:1972年兩國建交時,所有人都沒有想到中德關係會在35年後發展到今天的程度。因為兩國在1972年全年的貿易總量僅是今天兩國一天的雙邊貿易額,也就是説,今天的年度雙邊貿易額是當時的365倍。此外,1972年,沒有多少德國公司在華投資,但今天,有2500家德國公司在中國投資,我認為它們對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程起到了促進作用。同時,今天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在德國投資。對德國而言,中國的巨大市場魅力無窮。對中國而言,與歐洲和德國的合作夥伴關係至關重要。

    在文化交流層面,35年來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如果你看一看今日北京或上海的文化演出安排,就會發現有大量的德國音樂會、交響樂、舞蹈、電影等。同樣的情況現在也發生在德國,中國文化在德國很受歡迎。在教育領域,現在兩國有250所大學建立了夥伴關係。在科技領域,兩國在應用科學和基礎科學層面都已開展了較深入的研究與合作。

    在政治層面,特別是在一些全球或地區性問題上,我們雙方積極進行對話,試圖找到和平的解決辦法。我很高興看到中國在過去幾年中越來越積極地參與解決國際衝突,承擔越來越多的國際責任。

    記者:在施羅德任德國總理期間,中德關係非常緊密。請問在現任政府眼中,對華關係在其總體外交政策中佔有一個怎樣的位置?默克爾政府對中國的外交思路是怎樣的?

    大使:我想清晰地表明,德國的對華政策過去沒有發生過變化,將來也會繼續保持下去。對德國而言,與中國保持夥伴關係的戰略重要性在過去30年的歷屆政府中始終沒變,包括今天的默克爾政府。這種夥伴關係始終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彼此的國家利益、保持民間友好關係的基礎上的。

    默克爾政府繼續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繼續尊重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不會有任何變化。這意味著任何對中國的分裂行為,都將受到德國政府的拒絕,這一點很重要。所以,我們對華政策的核心利益就是,既保持中國作為德國重要經濟夥伴的連續性,也在聯合國框架下、在致力於解決全球衝突的大背景下,保持與中國的重要政治夥伴關係。所以,即使新政府可能與前政府的表達方式有些差異,但對華政策的實質內核始終沒變。

  中國的減排責任應區別於發達國家

    記者:歐盟非常重視氣候變化問題,並已成為當今世界在這一領域的“領頭雁”;而在歐盟成員國中,德國的環保技術和環保項目尤為引人關注。中國和德國今後的環境合作將更側重於哪些方面?

    大使:從上世紀70年代起,德國社會逐漸意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此後,德國的國家政策中越來越多地包含了可持續發展的內容,這也成為今日中國的重要國策。現在,中德兩國有機會加強在這個領域的合作。

    首先,是共同解決那些氣候變化帶來的全球性問題。在這方面,我們都願意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框架下進行合作。下個月,這一公約的締約國大會將在巴厘島舉行,各國將就如何在後《京都議定書》時代,即2012年以後應對氣候變化進行磋商。我們想最晚在2009年簽署有約束力的協議。歐盟已率先表示將到2010年增加20%的能源效率,到2020年減少3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歐盟之所以決定在氣候變化方面擔當世界的先行者,是因為歐洲是一個人口密度很大的大陸,我們不能在不考慮生態環境的情況下發展經濟。德國在擬訂這一歐洲政策時起著領導作用。

    中國政府表示願意承擔共同責任,但應根據各國發達程度的不同而區分各自責任的大小。默克爾總理基本同意這一觀點,認為應根據各國情況的不同決定其國際責任的不同。但重要的是,各國要承擔有約束力的責任。沒有人要求中國放棄經濟的繼續發展,因為中國的很多農村地區依然還很落後。但同時,氣候變化的改善離不開中國這個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的積極參與,所以中國也應承擔責任,但與老牌工業化國家有所區別,德國可以比中國承擔得更多。 (劉坤?)(中國青年報)

責編:李秀偉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