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對中國指手畫腳 默克爾對華政策受質疑

 

CCTV.com  2007年11月20日 19:15  來源:中國證券報  

  本月8日,在華出席“中國和平發展與和諧世界”國際研討會的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對他的繼任者默克爾採取的對華政策提出了批評,稱他對德國政府最近的一些做法深感“不幸”。不想,他的這番言論在德國國內引起一些政客的指責。隨著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議會黨團上月23日通過一份新亞洲戰略報告,德國執政黨已開始改變施羅德等前幾屆德國政府“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政策”,甚至質疑中國的發展模式。默克爾一系列刺激中國的做法不僅在國內挑起廣泛爭議,也使德中關係被德國媒體評論為“正像時下季節,一片秋風掃落葉的瑟瑟之聲”。

   

  5月1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上海會見德國前總理施羅德。 新華社記者任瓏攝

  施羅德對華講話遭批

  在本月8日出席“中國和平發展與和諧世界”國際研討會時,施羅德説,默克爾會見達賴是一大錯誤,“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並表示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是“雙邊關係的核心”,他對德國政府最近的一些行為深感“不幸”。施羅德的講話顯然源於他執政多年的豐富經驗,但卻在德國遭到一些人的攻擊。據《焦點》週刊11月9日報道,基民盟總書記波法拉將施羅德的表態稱為“極其錯誤的行為”,認為他“思維方式過時,對人權政策的理解令人驚訝”。德聯邦議院聯盟黨議會黨團外交事務發言人克萊登稱,“一位前總理在國外以此種方式攻擊其繼任者是罕見的”,他甚至稱施羅德對默克爾的批評“損害德國利益”,“錯誤且完全不合時宜”。

  德一些人重拾冷戰思維

  施羅德的擔心之所以招來這般指責,顯然是因為他未能迎合當前一些政客的口味。近段時間,德國外交政策明顯轉向:親近美國、拉攏非洲、更多參與中東事務,在亞洲方面,上月底出臺的一份“德國聯邦議院聯盟黨議會黨團亞洲戰略報告”更是耐人尋味。

  德國是歐洲最先將目光投向新中國的國家之一,德國政府在前總理科爾任內,曾于1993年提出一份亞洲戰略,其中明確將中國視為亞洲最重要國家,這份亞洲戰略後來被歐盟基本繼承。與此相比,上月出臺的新亞洲戰略報告表現出明顯的“冷淡中國”意味,對中國的內部事務多有指責。

  新亞洲戰略報告承認亞洲的重要性,肯定中國“自實行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成功使4億人擺脫了日均收入不足1美元的絕對貧困”的成就及中國在國際問題上所作貢獻已不可或缺。但對中國同時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德國將“挑戰”放在前面。

  值得注意的是,該報告改變了以往重視中國的態度,強調在亞洲搞平衡,更多重視印度、日本,遏制中國。報告再次以德國人最近常挂在嘴邊的“價值觀外交”來劃線,認為“夥伴關係只有建立在共同價值觀和理念基礎上才能有長久生命力”。其中特別建議德國應加強與日本、印度、韓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來往,與美國一道,“共同致力於使亞洲不會因中國和其他大國的崛起而導致不穩定”。這番表述很像美國提出的“意識形態聯盟”,迎合美國外交政策的意圖非常明顯。

   

  11月3日,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右)在喀布爾與到訪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一起出席聯合記者招待會。默克爾于當天抵達喀布爾,開始對阿富汗進行訪問。 新華社/路透

  這份報告還對中國模式提出質疑。報告説,“中國的發展模式長期來看能否確保可持續發展,還是個未知數”。對此,德國媒體的分析道出了他們的擔心。《商報》説,中國正在興起,將發展為其他國家的樣板。它日益向西方提出制度問題,提供了另一種可供選擇的政治制度模式,對德國和歐盟在亞洲以外的經濟和政治利益提出挑戰。

  中國前駐德國大使梅兆榮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份報告大談特談的所謂“價值觀外交”,實際上是一種冷戰思維,表現出部分德國政客對中國的心態失衡。他們一方面想利用中國的政治影響力和投資環境,一方面將中國視為意識形態上的競爭者,採取遏制中國的政策。報告對中國人權、環境、能源消耗等具體問題的指責正表現了德國的這種心態。擔心“與亞洲大國相比,所有歐洲民族國家越來越成為影響有限的‘小夥伴’”。

  毫無疑問,這雖然是一份黨團報告,但是在默克爾的直接參與和認可下出籠的。她在報告出臺後沒幾天就訪問印度,可以説是對“新政策”的一次實踐。據德國《世界報》報道,默克爾在印度時,問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印度比中國好嗎?”而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目前德國一些有識之士並不樂觀。

  “亞洲新政”受民眾質疑

  對於德國對華政策的一系列調整,德國民眾是否認可呢?《焦點》週刊上周進行的一次民調顯示,76%的德國人認為不應對中國指手畫腳,應發展與中國的良好關係。德國國家電視臺的採訪也顯示,很多民眾對中德關係疏遠表示擔心。一位柏林市民對《環球時報》記者説,中德本就沒有矛盾,一些政治家為了個人目的指責中國是錯誤的。特別是經濟界,對政府的新政策更是擔心,認為最後傷害的仍是德國企業。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主席、巴斯夫公司總裁哈姆布萊希特認為,德國看待中國過分負面,“我們應尊重中國特色的道路”。(環球時報記者 許立 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中國今年國內生産總值或超德國 躍居世界第三

    中國2006年的GDP排名世界第四,與德國僅一步之遙。

  中國證券報消息:分析人士指出,按照目前兩國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速度,今年中國GDP有可能會超過德國,僅次於美國和日本,躍居世界第三。

  德國總理默克爾近日高調訪問印度,行前她在德國基督教聯盟黨議會黨團的一次亞洲政策會議上説:“許多年來我們的目光總是投向中國。我認為,作為歐洲人,我們在印度這樣的國家也擁有充分的機會,但我們必須積極努力,必須較為迅速地付諸行動。”

責編:肖金平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