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華盛頓10月31日電 美國科學家最近開發出利用紅外線在微型芯片上移動微小粒子的新方法。這一方法將來有可能用於製造微型生物傳感器和其他精密納米器件。
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利用“光鑷”技術研究和操控微小生物結構甚至單個原子。所謂“光鑷”是一种經過超精確對焦的光束,又被稱為“無形的機械手”。由於光束中的單個光子在撞擊粒子時能産生微小的作用力,因此“光鑷”技術在應用於透明介質時,能夠讓光在介質中通過時鉗住微小粒子。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阿普爾亞德等科學家在新一期學術刊物《芯片實驗室》上介紹説,他們最新嘗試了使用紅外線形成“光鑷”。與可見光不同的是,紅外線不會被製造微型芯片的硅材料反射。這意味着採用紅外線的“光鑷”不僅可用於研究芯片表面,而且還可用來對芯片表面進行實際操作。
阿普爾亞德等人用16個活的大腸桿菌細胞在一塊芯片上擺出了“MIT”(“麻省理工學院”的英文簡稱)字樣,從而證明新方法具有可行性。科學家稱,將來也許可以利用這一方法將疾病檢測器等高精度傳感器塞進非常狹小的空間內,以及把以硅為原料的電子産品連接到活體組織和其他“生物界面”上。
但其他一些專家也指出,阿普爾亞德等人的成果還不能被稱為是“突破”,因為目前並沒有利用這一方法真正製造出任何器件。
責編:李秀偉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