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香林(音譯)知道自己不太了解兒子趙承熙,但直到兒子製造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她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不了解他。弗理工槍擊案已過去4個多月,但人們仍在追問這一案件背後的緣由。為什麼趙承熙會殘忍殺害同學?案發前,人們尤其是家人是否有機會拯救趙承熙?
美國《華盛頓郵報》8月31日報道,弗理工槍擊案調查小組8月30日正式公佈調查報告。報告首次通過趙承熙家人詳細敘述,揭示趙承熙如何走上不歸路。
作家夢碎
趙承熙的父母和姐姐先前在律師安排下接受了調查小組3個小時的問詢。
調查小組説,他們和警方一直未能查明趙承熙殺人動機。趙承熙的姐姐趙善卿(音譯)提出了一條關鍵線索。
她説,趙承熙剛進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時主修商業信息技術,但大二時決定轉入英語系。儘管英語一度是趙承熙的最弱科目,但他堅信,自己能成為著名作家。
趙承熙作家之路卻屢屢受挫。趙善卿曾發現一封來自紐約市一家出版社的退稿信,趙承熙自從接到這封信後變得更加消沉自閉,他的英語成績從“B”下滑到“D”。他覺得沒人理解自己,沒人能看到自己的才華,怒火在沉默中與日俱增。
趙承熙在家總是不動聲色坐在電腦前打字,從不和家人分享他的作品。慘劇發生後,家人才被這一事件和趙承熙的暴力文章震驚。
含淚少年
家人的回憶讓趙承熙性格演變脈絡逐漸清晰。
趙承熙在韓國出生後不久患上百日咳,後來又被查出心臟有問題。在他3歲時,醫生對他實施了侵入身體式檢查。從此,趙承熙一直不喜歡別人碰他。
趙承熙在韓國少有玩伴,1992年隨父母到美國後朋友更少,唯一能與他順利交流的是他姐姐趙善卿。不過,他也從不告訴姐姐自己的想法或感受。趙善卿知道弟弟常因説英語帶口音遭嘲笑。但每次問起這件事時,趙承熙永遠回答:“沒事。”
家裏有訪客時,家人注意到趙承熙經常手掌冒汗、發抖,有時幾乎説不出話,只能以點頭示意“是”或“不是”。
父母一開始還鼓勵他多説話,母親敦促他“多些勇氣”。但到他上小學時,家人決定“隨他去吧”。
家人利用趙承熙上中學前的暑假帶他去接受心理治療。在特殊療程中,趙承熙畫了許多座既沒窗也沒門的房子。治療師當時解釋説,這樣的畫説明趙承熙感到“孤獨”。趙承熙聽到這樣的診斷,眼中頓時盈淚。
趙承熙上中學時,因為缺乏社交能力,被要求參加一個特別教育項目以助他順利融入校園生活。但他上了一段時間後就拒絕再去。他對父母抱怨説:“我什麼都沒錯,為什麼要去那裏?”
趙承熙上大學前,他的高中老師強烈建議他在離家近的一所較小的大學上學。但趙承熙選中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如願獲得錄取通知書。在弗理工,他變得更加孤僻、舉止異常。最終,他在4月16日槍殺32人後,自殺身亡。
心碎母親
在趙香林的回憶中,兒子極少講話,即使開口,也不過低聲説只言片語。他從不直視別人。
他就像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作為母親,趙香林曾嘗試進入這個世界,帶兒子一次次去諮詢、看心理醫生、接受各種治療,幫他在籃球場、跆拳道館甚至教堂裏找朋友,卻無果而終。
她知道兒子孤獨、受困擾,但直到他製造美國歷史上最慘痛的槍擊案,她才明白兒子內心世界已何等扭曲。
家人在趙承熙死後,才知道他大學三年級時曾被送往一家精神病治療機構,確診患有精神疾病。他們對調查小組説:“如果我們當時知道這件事,就會帶他回家,讓他先休養一學期。但我們不知道……什麼異常狀況都不知道。”
在悲劇發生前晚,家人照例和趙承熙打“週日電話”溝通。趙承熙在電話裏像往常一樣重復著那幾句話:“我很好。我不需要錢。”
通話結束前,父母説:“我們愛你。”趙承熙沒有回答。 吳錚(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責編:張鵬飛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