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1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21日)刊出中國首都經貿大學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張智新的文章認為,台灣不是科索沃,科索沃獨立不會如“台獨”勢力所想象的那樣是其福音。
文章説,科索沃2月17日正式宣佈獨立,台灣陳水扁當局在第一時間致電“祝賀”,島內分裂勢力也“歡欣鼓舞”。民進黨2008副手參選人蘇貞昌聲稱,台灣比科索沃還要有“獨立”的基礎。臺“行政院”則認為台灣國際處境較科索沃困難得多。
無論是認為“更有基礎”也好,還是認為“處境更難”也好,其立論前提只有一個:台灣與科索沃有足夠多的相似乃至相同點,因而有理由步其後塵。事實果真如此嗎?
正如有台灣論者指出的那樣,大陸與台灣在實力、人口、版圖等多方面對比都遠非塞爾維亞與科索沃之對比所能企及。拋開這一因素不論,台灣與科索沃仍有諸多本質差異,兩者不可比性遠大於可比性。概而言之,這種不可比性至少可以簡單羅列如下幾點:
其一,從母國歸屬上看,台灣作為中國領土一部分的歷史,不僅在時間上要比科索沃之於塞爾維亞要悠久得多(前者從三國時代迄今已經1800年曆史,後者即使從10世紀中葉算起也才1000多年,若從1910年代塞爾維亞正式吞併科索沃算起則只有區區100年),更是在治權行使、文獻記載、國際文件等多方面較之後者更具確定性和清晰度。
其二,從問題起源看,台灣問題純屬國內戰爭遺案,與族群、籍貫毫不相干;而科索沃問題則主要是千年來延續不斷的民族、種族和宗教衝突使然,地區紛爭和大國博弈僅加劇了問題的複雜性而已。
其三,從民眾態度看,不僅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核心利益訴求,對台灣島內而言,過去主張一個中國、兩岸及早統一是其民意主流,主張維護兩岸和平發展現狀、寄望將來最終統一則無疑是其當今民意主流,所謂“主體認同”和“獨立意識”則純屬政客長期蠱惑與挑逗所致的認同錯位;這與科索沃阿族同塞族之間積怨乃至對立情緒長期持續並激發的事實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