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十幾歲起跟隨其父養鵝,1984年在台灣“鵝瘟”事件中因研製鵝瘟疫苗成功拯救台灣養鵝業、由此獲得“鵝公”美譽。2000年江清銀選擇廈門雙嶺村作為“牧鵝”養老之所。 |
新華網廈門11月3日電(記者盧志勇)“一隻鵝苗15元,養80天約需飼料費20元,公司回收時每只約50元,”記者到廈門市集美區灌口鎮雙嶺村養鵝場採訪時,“鵝公”江清銀正在向3位慕名而來的客人細算“養鵝賬”。
養鵝場佔地80畝,舉目望去,一片田園風光。“進大門這一條道叫中山路,前後不同的養殖區域之間還有中山北路、中山南路,”江清銀饒有興趣地介紹著。
他説,養鵝看似簡單、其實學問不淺,比如不同成長期的鵝不能在同一區域飼養;一發現行動不便的鵝,就得立即送進“病房”加以護理;而孵育鵝苗的地方,外人是不能靠近的,以免將細菌帶入。
在家鄉台灣彰化,孩提時的江清銀家境貧寒,家裏通常要到來客人時才舍得宰只家養的鵝吃,他由此向其父立下了“長大後養的鵝要讓全家人吃不完”的志向。十幾歲起跟隨其父養鵝,研製鹽水鵝和薰茶鵝在台灣闖出品牌,1984年在台灣“鵝瘟”事件中因研製鵝瘟疫苗成功拯救台灣養鵝業、由此獲得“鵝公”美譽。
“一隻鵝養成約需120天:最難養的前14天由公司負責,因為若將鵝苗直接交給農戶成活率往往不足50%;中間80天是生長期,鵝要吃大量的草,交給農戶養最合適;最後兩三個星期鵝基本不長,繼續放在農戶只能增加其成本、影響積極性,這時公司就回收,這種包頭包尾的方式,很受農戶歡迎,”江清銀對記者介紹説。
由於祖籍福建,2000年江清銀選擇廈門雙嶺村作為“牧鵝”養老之所。他把鵝苗分散給周邊30多家農戶飼養,免費傳授飼養技術,養殖規模從最初的數百隻擴大到如今的4、5萬隻,銷售市場從以廈門為主拓展到深圳、杭州、上海等地,“鵝公”在大陸的名聲越來越響。去年大陸出臺鼓勵臺港澳居民可申辦個體工商戶的政策後,江清銀成為集美區第一位台灣居民個體工商戶。
以前閩南吃鵝肉的人不多,養鵝業十分零散、沒有規模。江清銀引進來的“台灣土鵝”是北歐白天鵝與丹麥土鵝交配繁殖的白羅曼種鵝,皮薄肉細,經過“鵝公”調製後更是風味獨特、香嫩可口。初來時,他自己到市場擺攤,免費讓人們品嘗其自製的鵝肉,終於改變了這一帶人對食用鵝肉的偏見,雙嶺村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養鵝村”。
“現在不僅廈門人喜歡食用這裡的鵝肉,深圳、杭州、上海等地的高級餐館也紛紛前來訂貨,”江清銀開心地説。
相關新聞
島內航運專家呼籲加快實現兩岸直航
第九屆海峽兩岸花博會將舉行名貴樹、花拍賣會
海協常務副會長李炳才暢談兩岸交流二十週年
20年交流見證兩岸“命運共同體”
兩岸專家學者福州探討“媒介新生態與電視發展”
代表海峽兩岸繪畫最新風貌的百餘幅佳作在京展出
紀念海峽兩岸新聞交流20年座談會在北京舉行
兩岸藝術家聯袂打造新編京劇《青白蛇》
責編:劉莉岩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