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消息:如果説1958年歐洲大陸奪冠確立了巴西藝術足球風格的話,那麼60年代中葉鎖鏈防守的定型,使其最終成為意大利國技。“十字鎖鏈”、“混凝土”成為意大利足球特有的標記。
在瑞士人拉潘首創在後衛線後再安插一名清道夫的“瑞士門閂”戰術後,六十年代意甲教練群中,萌發了在後衛之前、前衛身後同樣安插一名中場防守球員的思路。後腰概念此時形成,後腰——平行後衛線——清道夫,連起來恰好形成一個十字,這種戰術一度被稱為“垂直”,但是意大利人有個更形象、日後更流行的稱呼“catenaccio”,意即鏈條。意大利隊憑藉這種打法,奪得1968歐洲盃冠軍,並殺入1970世界盃決賽。
如果要在鎖鏈成型期找出一位代表,那麼非法切蒂莫屬。在鋒衛分工分明、前者主攻後者主守的年代,他也許是第一位製造防守革命,從而被賦予“攻擊型左後衛”稱號的傳奇人物。充沛的體能、不知疲倦的往返,特別是傑出的領導才能,使他長期出任意大利隊長。
在意大利遭受1974世界盃的失敗後,作為瓦爾卡雷吉的助手貝阿爾佐特率領一批原意大利青年隊球員,在1978世界盃上以朝氣蓬勃的姿態贏得世人好評。其中西雷阿、詹蒂萊、卡布裏尼成為意大利防線中堅,長達8年之久。
三人中,作為自由中衛的西雷阿,擁有罕見的細膩腳法。儘管他主要負責清掃工序,卻時有長距離出擊至對方腹地的表演。詹蒂萊是當時世界第一鐵閘,作為盯人後衛,他的天職是看住盯防對象,“盯住他,就是他上廁所也盯住”成為所有教練強調的信條。意大利對阿根廷、巴西兩戰,那個徹底凍結馬拉多納、濟科,甚至不惜撕破濟科球衣的小鬍子,令全世界記得他。
1982年的意大利打的是區域結合盯人的混合防守。一般盯人後衛基本都只守不攻,只有左翼卡布裏尼有出擊自由。被普拉蒂尼譽為“1/3左後衛,1/3左前衛,1/3左前鋒”的卡布裏尼,雖然在決賽中射失一個點球,隨後投入比賽毫不受影響。同時意大利隊後衛人才儲備豐富,貝爾戈米18歲就擔負決賽盯防魯梅尼格的重任,板凳上還有年輕的巴雷西與維爾喬沃德。
1990世界盃,意大利雖未奪冠,防線卻創下517分鐘不失球紀錄。與1982冠軍隊的密集防守不同的是,當時意大利已開始向攻擊型方向轉化,大量採用造越位,後衛前頂,中場回夾,絕少給對方空間。這種需要極強的集體協調的打法,要求一名領袖人物統一指揮,令人敬畏的巴雷西當仁不讓擔負這個職責,再加壯年的貝爾戈米與費裏,青春的馬爾蒂尼,這是一條集經驗與活力於一身的防線。
在巴雷西退役,馬爾蒂尼年過三旬後,90年代中期追隨老馬爾蒂尼奪取歐青賽冠軍的卡納瓦羅、內斯塔開始冒起。卡納瓦羅於1997年世界盃預選賽意大利作客溫布利擊敗英格蘭一役首次擔綱,卻表現出驚人的沉穩,封死了希勒、勒蒂塞爾、麥克馬納曼等人的輪番衝擊。內斯塔則以1997-98賽季拉齊奧3比0大勝國際米蘭一戰,完全凍結羅納爾多揚名天下。卡納瓦羅、內斯塔真正傑出的表現,是在2000歐洲盃半決賽上,意大利以寡敵眾苦苦死守,荷蘭人攻勢如驚濤拍岸,卡-內組合卻如礁石般巋然不動,在每分鐘皮球都飛掠禁區的情形下堅守到點球大戰終於勝出。
遺憾的是,卡-內組合後意大利後衛已出現斷代危機。如今的替補馬特拉齊、巴爾扎利,個人實力並不樂觀。2006世界盃後,鎖鏈斷裂,混凝土出現裂縫,已迫在眉睫。
責編:高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