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體育日報消息:過去10年中,德國足球的衰退不僅由於人才斷層,足球理念的僵化同樣是導致德國隊走進低谷的重要原因。在主帥人選環節上,希斯菲爾德、雷哈格爾等名帥因為各種原因無緣德國隊帥位,福格茨之後,裏貝克和沃勒爾能力的缺陷讓德國隊難以脫離苦海。2004年兵敗葡萄牙後,德國隊的面貌便發生了煥然一新的改變,帶來這一變化的就是“美國人”克林斯曼。
之所以將克林斯曼稱作“美國人”,不僅在於他遠離歐洲大陸,長期在美國定居,更是因為他性格中擁有美國人那種開創思維和冒險精神。在執教德國隊後,他的這種品質體現無疑。上任後,他對德國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給球隊配置心理輔導專家,聘請外國人充當德國隊球探,並引進美國職業體育的一些訓練方式,更重要的是,他對德國隊保守落後的根源發起了挑戰,年輕化和攻勢足球成為他主要堅持的兩大方向。事實證明,這正是德國隊脫離困境的“靈丹妙藥”。
執教德國隊的兩年中,克林斯曼為了貫徹自己的帶隊方針,與德國足壇的保守勢力展開了激烈的衝突,但是他從沒有退讓半步,而是將自己的理念自始至終地貫徹了下去,能夠在重壓下堅持自己的方向。作為德國人,克林斯曼骨子裏的自信和剛毅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另一方面,“沒有執教經歷”,這個原本的劣勢此時也成為了他的優勢,由於此前沒有帶領球隊的經驗,面對嶄新的教練領域,克林斯曼不存在歷史因素的羈絆,可以充分實施他的執教方針,而且以美國為長期根據地,很少回到德國,也讓他避開了德國足壇主流勢力的口誅筆伐。
對克林斯曼來説,足球從來不是他的生命,在1998年退役後,他也是首先選擇了陪伴家人,享受生活。但是對足球的熱愛他卻沒有停止過,尤其是在德國足球由盛轉衰的時期,作為經歷過當年輝煌的球員,他對這種現狀更為心痛。隱退的六年中,他沒有停止過對德國足球的反思,並且從美國職業體育那裏獲得了很多靈感,因此,才有了2004年歐錦賽後出人意料的重出江湖。
克林斯曼的成功給德國隊今後的選帥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在日新月異的國際足壇,只會固守傳統的主教練已經不符合時代的潮流,在有所堅持的前提下,兼容並蓄才是成功之道。
責編: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