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早報訊:2004年止步歐洲盃小組賽,德國足球陷入谷底。一個年輕人回國接過了教鞭。一邊大刀闊斧,一邊備受質疑。時間過了兩年,他成了英雄,也改造了日耳曼戰車。
戰術思想 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原問題:進攻不利,防線過於年輕
-改造方向:先改進攻,後改防守
-結果:球隊進攻能力大為增強
“球隊的進攻出了很大問題,前鋒球員找不到球門方向。”2004年歐洲盃止步小組賽的成績令少帥沃勒爾交出了國家隊主教練的教鞭,德國媒體在總結歐洲盃時著重指出了球隊攻擊力不足的問題。克林斯曼能夠最終接替沃勒爾執掌國家隊,德國足協的原意是希望前鋒出身的克林斯曼能夠改變德國隊進攻不利的難題。僅僅用了1年,克林斯曼讓德國隊的進攻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2005年6月的聯合會杯上,德國隊在小組賽3場比賽中總共打進9球、半決賽2比3輸給巴西、三四名決賽4比3戰勝墨西哥。相比2004年歐洲盃上3場比賽2個進球的慘澹紀錄,聯合會杯上德國隊5場比賽15個進球讓所有人都對德國隊的攻擊力豎起了大拇指。德國媒體也肯定了克林斯曼對球隊進攻的改造:“歐洲盃上我們面對拉脫維亞找不到進球機會,現在我們可以打進巴西和阿根廷2個球。”
在克林斯曼的帶領下,德國隊中擁有了更多進攻球員。以本屆世界盃參賽球員為例,在克林斯曼高舉進攻大旗的背景下,因為聯合會杯紅牌停賽3場的小將漢克和沒有任何國家隊比賽經驗的奧登科爾都最終出人意料地進入大名單。主力陣容中,中場四名球員除了弗林斯外,巴拉克、施魏因施泰格和施奈德都偏重進攻。鋒線球員更是各懷絕技,克洛斯的高空優勢、波多爾斯基的靈活、諾伊維爾的速度和把握機會的能力,三人包辦了德國隊11個進球中的9個。截止到半決賽與意大利比賽後,德國隊在6場比賽中總共打進11球,儘管比2002年世界盃7場14球的進球率略少,但4年前的進球數中摻雜了不少水分,因為德國隊曾在1場比賽中狂灌沙特8球。
另外,對於德國隊來説,他們本屆世界盃最大的收穫就是成功地打造了一條年輕的後防線,即使最年長的右後衛弗裏德里希,今年也只有27歲,而默特薩克只有21歲、拉姆22歲、梅策爾德25歲,此外還有24歲的中衛替補胡特。這支德國隊的後防線在世界盃比賽之前是飽受批評,尤其當他們在熱身賽上以1比4負於缺少托蒂的意大利隊時。事實證明,德國隊的確在小組賽第一輪在哥斯達黎加身上吃到大虧,被這支小組最弱的對手連進兩球,兩名中後衛梅策爾德和默特薩克也的確漏人失誤,但是這樣的失誤僅僅出現在一場比賽中,隨後的比賽裏,德國隊的後防線變成異常穩固,如果不是被意大利在最後兩分鐘連進兩球,他們的後防線將更加令人滿意。
-指向:鋒線和防線
2004年歐洲盃上德國隊3場小組賽僅打進2球,但在1年後聯合會杯由克林斯曼執B教的德國隊場均進球數3個,5場比賽進15球。本屆世界盃德國隊在6場比賽中總共打進11球。
這屆歷史上年齡最輕的德國隊後防線,目前6場比賽丟5球。2002年世界盃上,他們在7場比賽中丟了3個球;而在1998年世界盃上,他們在5場比賽中丟失了6個球。
確立隊中絕對權威
-原問題:老隊員逼宮傳統
-改造方向:從更換卡恩主力門將開始
-結果:加強球隊凝聚力
日耳曼民族一向以嚴謹自居,但德國隊歷史上也不乏“刺頭”。1994年世界盃德國隊曾因為埃芬博格的中指事件影響了球隊戰鬥力,6年後的歐洲盃上以哈曼和馬特烏斯為首的老隊員也曾試圖架空主教練裏貝克,最終德國隊沒能從小組出線。克林斯曼上任以來,確立他在更衣室中的絕對權威成為首要目標。
包括沃恩斯、哈曼和卡恩在內的一批老將成為克林斯曼新官上任後無情的打壓對象,卡恩更是成為最大的受害者。2002年世界盃上若非卡恩的幾次關鍵撲救,德國隊絕無可能熬到最終的決賽。但克林斯曼認為卡恩這樣位高權重的“老油條”會給他的管理帶來不便,進而影響球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在他一步步“精心策劃”下,卡恩從德國隊隊長淪為世界盃二號門將這樣的看客位置。
上任之初,克林斯曼先是用“門將不適合呼應全隊”為藉口硬生生將隊長袖標從卡恩的胳膊上拿了下來。為了進一步讓卡恩邊緣化,克林斯曼又宣佈在頭號門將的選擇上使用輪換競爭制。“克林斯曼的目的就是讓卡恩從主力陣容中消失”。德國媒體準確猜到了結果,在世界盃前,克林斯曼終於宣佈:“世界盃上德國隊的1號門將是萊曼。”
不單是卡恩,就連巴拉克也見識了克林斯曼的鐵腕手段。巴拉克曾在世界盃前抱怨德國隊的陣容過於年輕,但克林斯曼立即就宣佈巴拉克因為小傷缺席揭幕戰的比賽,最後巴拉克只能屈服於克林斯曼,老老實實閉上了嘴巴。
-指向:老將
韓日世界盃上德國隊有包括林克、雷o默、比爾霍夫、博梅、卡恩等多名老將,但這屆世界盃除了門將這個位置,克林斯曼只選擇了諾伊維爾、施奈德和諾沃特尼三名老將。同時,還著手解決更衣室內問題,只允許有一種聲音。
高科技手段輔助訓練
-原問題:訓練手段過於老套
-改造方向:運用高科技軟體
-結果:提高球員自信,緩解球員壓力
接手德國國家隊以來,克林斯曼依舊常年居住在美國。不少德國媒體都攻擊克林斯曼的美國背景,但不可否認的是,多年浸泡在美國文化下讓克林斯曼易於接受更多新鮮思路。克林斯曼上任2年以來,德國隊的訓練方式和手段比以往有了很大變化,一些高科技元素被廣泛運用到日耳曼訓練營中。
事實上,沃勒爾在備戰韓日世界盃時就運用了高科技元素。5年前,德國足協開始和“冠軍教練”公司合作,該公司通過數據分析得出德國隊附加賽對手烏克蘭頭球是弱項的結論。在主場4比1大勝烏克蘭的比賽中,德國隊全部進球都是頭球。本屆世界盃備戰期間,克林斯曼繼續使用“冠軍教練”公司提供的信息,揭幕戰前,該公司電腦分析軟體製成了一張分析哥斯達黎加球隊技戰術的DVD,對德國隊勝利提供了幫助。
據悉,該公司一共開發了兩套軟體,一套軟體可以對整場比賽進行量化分析,包括跑動路線、速度、任意球等;另一套可以將比賽畫面轉換為二維畫面,對每個球員進行數據統計,比如跑動的距離、習慣起跳的位置和頻率、速度、對抗、傳球線路以及與球隊的整體配合等。“這一代球員比較易於接受畫面上所展現的東西,而不是語言上的信息。”克林斯曼解釋了他使用這一軟體的原因。
除了利用高科技手段獲得對手相關資料外,克林斯曼還想方設法在訓練內容上尋求創新。與阿根廷比賽前克林斯曼曾帶著球員練習射箭,結果德國隊在點球大戰中擊敗阿根廷。此外,一些諸如手球、自行車和卡丁車等運動項目也被運用到德國隊的訓練中。《體育圖片》雜誌還透露德國隊甚至在練習瑜珈。這些類似米盧快樂足球理論的新式訓練手段緩解了世界盃給球員帶來的壓力。
-指向:老套訓練方式
克林斯曼改變了日耳曼人一貫嚴謹的作風。融入更多高科技元素和新式訓練手段後,德國球員能更科學地備戰世界盃,使球員的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達到巔峰。
兩年,從否定到肯定
-原問題:一個很不德國的德國人
-改造方向:堅持自我,我行我素
-結果:通過成績征服德國上下
兩年前在沃勒爾辭去國家隊主教練後,德國足協原本第一選擇是希斯菲爾德。在賦閒在家的希帥拒絕接受後,克林斯曼才進入德國足協視線並最終成為國家隊主教練。克林斯曼是個德國人,卻又不像德國人。球員時代的克林斯曼就四處漂泊,此後克林斯曼更是長期居住在美國,如此背景讓德國上下一直沒有停息過對他的質疑。
“克林斯曼應該聽取別人的意見,他需要改正一些錯誤的部分。”恩師貝肯鮑爾不止一次批評過克林斯曼,熱身賽輸給斯洛伐克後,愷撒大帝對門將位置的輪換表達了不滿。隨後德國隊又在熱身賽中輸給土耳其,貝肯鮑爾又批評道:“克林斯曼應該花更多時間在德國,老是留在美國對世界盃備戰沒有好處。”
貝肯鮑爾的質疑只是一方面,以《圖片報》為代表的德國媒體也不曾間斷過對克林斯曼的非議。面對質疑,他的回答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説吧!”我行我素的克林斯曼依舊樂此不疲地穿梭于美國和德國之間,依舊不停地輪換卡恩和萊曼,依舊在瘋狂進球的同時瘋狂失球。“我會用成績證明自己。”克林斯曼的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堅毅,正是憑藉這種信念,克林斯曼帶領著德國隊在不被人看好的情況下進入半決賽。而貝肯鮑爾也很快跟著轉向,在德國戰勝瑞典他説:“德國隊的表演無懈可擊,克林斯曼的工作做得太棒了。”
另外,德國總理默克爾對世界盃的關注也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屆,她説:“克林斯曼工作很出色,尤其是在這屆世界盃上,我希望能夠結識他。”由此可以看出,不僅是球迷對現在的德國隊非常認同,就連德國高層對克林斯曼以及德國隊所表現出來的氣質都非常滿意。可以説,克林斯曼通過漫長的批評路,最終贏得了德國人的心。
-指向:層出不窮的質疑
從被公開質疑到贏得大眾認可,克林斯曼堅毅的性格是他獲得成功的關鍵。
責編:青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