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報消息:世界盃小組賽按照實力將32支球隊分成了四個檔次。對於執法主裁判,儘管國際足聯沒有明文説誰誰誰是一級裁判,誰誰誰水平不行,但從執法的比賽來看,等級劃分還是相當明顯的。
像德國裁判默克之類的頭牌,通常被分到執法像昨天巴西和澳大利亞隊這樣的焦點戰役;美洲和非洲裁判執法焦點比賽的機會普遍不如歐洲裁判,但從揭幕戰由一名名氣不大的南美裁判執法説明,國際足聯要維護裁判界的歐美平衡,因此很注重培養美洲裁判。至於亞洲裁判的運用,基本上屬於應景———不用又不好,真用起來又不放心。
本屆世界盃開賽至今,由亞洲裁判執法的比賽基本上都沒有種子隊的出現。日本人上川策出現在波蘭和厄瓜多爾的比賽當中,新加坡人馬丁也僅僅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隊與瑞典隊的比賽中有過亮相的機會。如果説亞洲球隊的奪冠賠率高,那麼亞洲裁判執法世界盃決賽的賠率更加高。
亞洲裁判真的不行嗎?任何官方的評論都無法證明這一觀點。上屆世界盃,陸俊是帶着好評回到國內的。可見,哪怕是出現裁判問題較多的中國裁判在世界盃上,也能圓滿地完成任務。
因此,造成亞洲裁判在世界盃上不受重用的確存在着一些客觀因素。比方説亞洲足球的比賽沒有歐美多,裁判鍛煉的機會就相對少;比方説在歐美球隊為主打的世界盃上,對歐美球員心態的拿捏,亞洲裁判就不如歐美。這些都是短時間內無法彌補的劣勢。
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國際足聯需要明白的。裁判級別的評定是有一個嚴格標準的,任何裁判只要能夠評上國際級,都是經過了相同的評判標準。亞洲裁判在世界盃比賽中得不到重用,只是一種習慣思維在作祟。
如果國際足聯能夠打破這種心理定式,相信亞洲人不會在依靠腦力和智力的裁判崗位上輸給歐美人。
責編:賈文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