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寺(Mahayana Temple)原名大佛寺,始建於1939年,1943年竣工,佔地4萬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由山門、配殿、正殿、前殿、後殿組成。正殿周圍有7座配殿,配殿為抖拱式建築,屋頂由彩色琉璃瓦鋪成,均高4米,寬3.3米。長8.3米,各5間。7座配殿與山門組合,成八卦形排列,配殿與山門之間由涂紅磚墻連接。距山門26.3米的中軸線上,是天王殿(前殿)。高、寬均4.6米,長12米,各5間,中三間連貫為一。供奉彌勒佛祖,坐北面南,高4米,下首左為阿彌陀佛,右為燃燈佛。東單間供奉觀世音菩薩,西單間供奉地藏王菩薩。距天王殿18.3米的中軸線上是大雄寶殿(正殿),是大乘寺的主體建築,高4.8米,寬8.3米長12米,各五間。屋脊上雕有背馱1.5米高寶塔的麒麟,排檐下為各種珍奇動物的彩色木雕。正殿中間供奉釋迦牟尼佛,左首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隔扉後為坐南面北的觀世音菩薩。東單間供奉太上老君,西單間供奉孔聖人。距大雄寶殿18.3米的中軸線上是藏經樓(後殿),兩層,每層高4米,各五5間。樓下中室供誦經用。距藏經樓18.3米的中軸線上是北配殿。新辟有500羅漢堂和全市最高觀世音(高8米)供奉殿。
卜奎清真寺(Pukui Muslim Temple)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早于卜奎建城七年,故有“先有清真寺,後有卜奎城”之説。佔地面積6400平方米,位於齊齊哈爾市建華區清真寺衚同。 清真寺從初建時的幾間草房,經過多次修繕、擴建,形成了目前這座省內規模最大、歷史最久、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伊斯蘭宗教建築。該寺分東、西兩寺,佈局相似,均為磚木結構的精美的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由大殿、拜殿、窯殿、拱廓組成。兩個大殿可容納450人朝拜。其中東寺窯殿為出檐的方形塔式建築,頂部有蓮花、葫蘆、新月組成的鍍金寶頂,金光閃耀,堪稱一絕。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真寺成為黑龍江省第一個助學的社會團體,為此,光緒皇帝禦批賜于該寺“急公好義”匾額一方。悠悠歲月,滄海桑田,卜奎清真寺以它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古樸雄渾的氣質,吸引著海內外眾多穆斯林和各界人士前來瞻仰朝拜。這裡也成為廣大穆斯林歡度傳統節日“爾代節”的場所。 卜奎清真寺在發展民族宗教事業、加強國際交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81年卜奎清真寺被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望江樓(River-watching Pavilion)始建於1908年,位於龍沙公園勞動湖東畔的假山上。黑龍江巡撫周樹模“思泛舟江湖,以謀臨流之勝”,兩次邀請張朝墉設計改建倉西公園(今龍沙公園),在南墻外,鑿溝引人嫩江,在溝西側覆土為邊山,在山頂建一草亭,初名未雨亭,登亭西望,江水波光粼粼,岸邊綠樹成蔭。1930年將草亭改建為磚木結構亭。南北寬、東西窄,樓高25米,佔地約220平方米。1950年和1979年進行了兩次修繕,增修了石階、石墻、石梯、屏風等。建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董必武、鄧小平等先後光臨齊齊哈爾市,到望江樓觀光賞景。1964年7月21日,朱德委員長、董必武副主席、劉伯承副委員長來齊齊哈爾市視察,遊覽了龍沙公園。登樓遠眺,神清氣爽,嫩江水碧波盪漾,齊齊哈爾風光盡收眼底,朱老總即興揮毫題寫了“望江樓”三個大字,後將其製成黑底金字的長匾懸挂于飛檐之下,故改稱為“望江樓”。1987年,望江樓被齊齊哈爾市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帝廟(Temple Of Guan Yu),又稱武廟、老爺廟、關公廟。 始建於乾隆四年(1739年)。該廟位於龍沙人字畫(現已散失)。1980年至1985年,齊齊哈爾市政府再次重修此廟,並將“關帝廟”正式更名為“關公廟”。整修後的關公廟為由山門、前殿、正殿、後殿組成的四進式建築。山門三間,供休息和接待之用。前殿又稱靈官殿,殿內供奉護廟之神王靈官。殿前兩側為高8.5米鐘鼓樓,上下兩層,四角飛檐,樓頂上飾1米多高的葫蘆,反映出道教的獨特風格。正殿又稱“忠義恒天”殿,高10米,三鋪頂,殿堂中央為3尊高大塑像,關羽居中,周倉和關平分列左右;墻上繪有以關公傳奇故事為題材的重彩壁畫。後殿為老君殿,供奉道教創始人老子。1980年,齊齊哈爾市政府將關帝廟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壽公祠(Temple Of Martial Shoushan)即壽山將軍祠。建於1926年,位於龍沙公園勞動湖南岸土崗卜。袁壽山(1860—1900年),字眉峰,明末兵部尚書袁崇煥後裔。甲午戰爭中,壽山英勇殺敵,屢建戰功。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升任黑龍汀將軍,駐齊齊哈爾。同年8月,沙俄軍隊逼近齊齊哈爾,並撕毀和平城協議,發動突然襲擊。壽山拒絕誘降,並堅守“軍覆則死”的諾言,自臥棺中,命從人槍擊,壯烈殉國。後官府為彰其忠烈,修祠以紀之。壽公祠為一座青磚灰瓦二進式祠堂建築,由山門、前殿、後殿、東西配殿共12間殿堂組成。前殿(亦稱將軍殿)和後殿(俗稱三代殿)建築形式相同,均為3間單檐硬山頂式建築。前殿有壽山畫像、部分遺物及生平事跡介紹;後殿原有壽山父親富明阿(吉林將軍)畫像(現已遺失),今塑有一尊高2.4米的壽山將軍金身泥質塑像。1986年壽公祠被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黑龍江將軍府(Heilongjiang Martial‘s Mansion)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清代黑龍江將軍在卜奎古城的官邸,原址位於齊齊哈爾市中華西路6號,即今市第二醫院東鄰。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由首任黑龍江將軍薩布素興建。相傳乾隆年間,皇帝西巡,將軍府作為備用行宮,進行了修繕和擴建,形成3層院落、4棟青磚瓦房的典雅宏敞、功能齊備的建築群。將軍府作為古代黑龍江的第一官邸,見證了歷史的風雲變幻,從康熙時的薩布素在卜奎古城開衙建府,到光緒末年壽山將軍在府內自盡殉國,歷經清代8個王朝,被清庭任命的76位黑龍江將軍中,只有少數幾位將軍不曾在此居住過。庚子之役(1900年)後,將軍府被侵華的沙俄佔領達7年之久。清末改黑龍江為行省後,將軍府一直是地方軍政的辦公要地。經過三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到20世紀末,將軍府古建築已破敗不堪。2000年,市政府將此重要遺址移建至嫩江中的明月島。移建的將軍府佔地6000平方米,不僅再現了原有建築風貌,而且布有將軍府歷史文化陳列。昔日的將軍府,作為今天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遊觀光景點,進一步傳承著歷史文明,續寫著新的輝煌。
黑龍江督軍署古建築(Heilongjiang ilitary Governor ‘s Mansion)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齊齊哈爾市區卜奎大街北段東側,市博物館北鄰,現存一幢二層磚木結構的樓房和一組“凹”字形的三棟平房,房屋前後二進,恢弘高大,全部為青磚素瓦,是絕無僅有的彌足珍貴的晚清建築。督軍署營建於清末黑龍江將軍程德全任期,完成于周樹模任黑龍江巡撫之期,至今已有近百年曆史。清末、民國、偽滿直至解放初期,這裡都曾是黑龍江省的最高政權機關所在地。督軍署建成之時,也正是政權更迭頻繁之際,軍閥擁兵割據,戰亂連年,先後有宋小濂、朱慶瀾、畢桂芳、鮑貴卿、孫烈臣、吳俊生、萬福麟、馬佔山等在此辦公;解放後這裡曾是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現在,這所重要的歷史遺址,在城市開發建設中得到很好的保護,經過修繕清理後已成為齊齊哈爾博物館的組成部分。
昂昂溪古文化遺址(Angangxi Ancient Cultural Relics)屬於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有六七千年的歷史。它由39處遺址、遺物點組成,分佈在嫩江中下游的大小沙丘上,與之相伴生的是洼地、沼澤和湖泊。這些遺址留下豐富的遺跡和遺物,為研究中國北方草原漁獵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1928年,一名俄國鐵路員工首先在昂昂溪附近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930年,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在昂昂溪五福車站南1.5公里處進行4天考佔發掘,出土大量小型壓琢石器、陶器、骨器等;1932年梁思永發表44頁近7萬字的大型考佔發掘報告《昂昂溪史前遺址》,引起中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從此,松嫩平原嫩江中下游沿岸廣泛分佈的這種以細小壓琢石器為主的原始文化類型被稱為“昂昂溪文化”,在中同和世界古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載人《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和《中國名勝辭典》。昂昂溪遺址成為中同北方草原漁獵民族文化的突出代表,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範文瀾、呂振羽等對此都有高度評價。解放後,各級政府多次組織對該遺址的科學性及搶救性的發掘,獲得較豐富的文物考古成果,被譽為“北方的半坡氏族村落”。1988年,昂昂溪遺址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入國家文物局“八五”保護規劃之中。
金長城(金東北路壕界邊堡)(jin Dynasty Great Wall [Jin Dynasty Northeast Road Border Wall Relics])齊齊哈爾市境內有金代所修長城206.15公里,經行于齊齊哈爾市的甘南縣、碾子山區和龍江縣。金長城是公元12~13世紀以女真人為主體,驅役各族人民共同修築的,從東北的嫩江之濱到西南的黃河河套,是一段長達4千多公里的軍事防禦工事。工:程分東北、西北,西南三路。齊齊哈爾段金長城屬於東北路之一段,也是金修長城最早的一段。金廷為了鞏固新領土,保衛金都上京,也為了繼續擴大戰果防止北部騷擾,決定派大將婆盧火于天輔五年,即公元1i21年開始治邊修長城。史稱婆盧火治邊有功,屢受嘉獎,最後殉職于這條長城線上。齊齊哈爾段金長城主墻高大完整。護城外附馬面,上置戍樓。墻面有馳道,可供車馬通行。墻外有護壕,以護主墻。根據需要往往在主墻外修有不連貫的第二、第三道墻壕,加強了防禦的功能,在墻內側有屯駐軍兵的戍軍堡。因此齊齊哈爾段金長城工程配套、結構合理。又因元代以後長期荒蕪、人跡罕至而保存較好,現狀可觀。因鐵路濱洲線、牙林線,公路碾北線及雅魯河水道均由金長城處通過,碾子山區段的金長城,當是參觀、遊覽的最佳處。
責編:任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