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和諧中國行_喜迎十七大 > 正文
天津作為我國北方的水旱碼頭和拱衛國都的門戶,隨著遼、金、元三代,尤其是明、清兩朝的定鼎,地位一天比一天重要。南糧北運和海鹽産銷,不僅給天津帶來了商業的繁榮,也明顯促進了文學藝術事業的日趨昌盛。海內聞人和歷代文壇領袖,很少有終生不曾涉足天津的。《天津衛志》上説:“比閭而居者率多流寓之人。”其中,既不乏舞文弄墨者,也很有一些大名家。
李東陽畫像
明代江西派大詩人李東陽(1447--1516),在弘治年間獲悉天津衛城修葺一新,便順道來天津觀光。在這裡,他寫下了《直沽八景》七律八首。前四首:《鎮東晴旭》、《安西煙樹》、《定南禾風》、《天驥連營》、《百沽潮平》、《海門夜月》,抒寫了由三岔河口一直到大沽海口的壯麗圖景。他的這一組酷似風景畫的七律,具有不容忽視的歷史地理學的價值。被魯迅先生稱為明代小説中“無以上之”的《金瓶梅》一書作者王世貞,也曾到過天津;他的《衛河》(即南運河)詩:“河流曲曲轉,十里還相喚”,對天津河水瀠洄的情景,無疑是傳神的寫照。當然,王世貞究竟是不是《金瓶梅》的作者,疑之者説否,信之者説是,至今尚無定論,好在王世貞並非僅以此書名世,這裡也就不去管它了。
徐光啟畫像
有明一代的大科學家徐光啟,不止一次來到天津;他在南郊海河西岸試種水稻,算得上是天津農業史上的一段佳話。明末清初的著名歷史學家談遷,在他的《國榷》一書初稿被竊以後,曾經大哭一場,然後又抱病到北京重新蒐集、采寫有關明史的資料,其間也曾路經津門,並到三岔河口登臨觀海寺。在日記中,他記下了自己對天津的印象:“鎮城百貨交集”,“城中不見井,俱外汲于河”,並寫下了《發天津》《天津衛》等詩篇。
清代名重一時的文人,多數都曾經拜訪過天津。康熙時,有“江南三布衣”之稱的朱彝尊(竹?)、姜西溟(宸英)、嚴繩孫(蓀友),在留連沽上時,都有詩篇問世。朱竹?為城西鈴鐺閣所寫的重修碑記,被天津志書收為重要文獻。趙執信(秋谷)、厲鶚(樊榭)、吳雯(蓮洋)、洪升(?思),差不多與朱竹?是先後來到天津的。當時,厲鶚住在天津城西的著名園林水西莊。詞林中有一部《絕妙好詞箋》的名著,是厲鶚同水西莊主人查蓮坡對宋代週密原書的箋注;他們的這部作品,就完成于天津,最後被收入由紀昀(曉嵐)主編的四庫全書。吳雯在天津居住期間,足跡到過葛沽。《長生殿傳奇》的作者洪升,把他舟過天津的懷人詩,編入了他的詩集《稗畦集》。他的《長生殿傳奇》數易其稿,定稿以前,他就曾經一度住在今河北區錦衣衛橋附近的張氏“問津園”。《紅樓夢》後四十回的作者高鶚的內兄張問陶(船山),在天津寫下過“二分煙月小揚州”的名句。後來,“小揚州”成了天津的雅號。劉雲若有本描寫天津風土人情的小説《小揚州志》,書名即本此。有名當世的天津詩人梅成棟,還是張問陶的學生呢!
石濤自畫像
清初,天津人龍震、張霪與大畫家石濤(大滌子)相見恨晚,友誼極深。石濤等人曾幾度來過天津。這總是天津藝壇上的一條重要線索。
晚清一代,著名文人李慈銘(莼客)、王?運(湘綺)、樊增祥(樊山)、黃遵憲(公度)、劉鶚(鐵雲),都在天津盤桓有時。王湘綺和樊樊山,是齊白石一生中銘感不已的一師一友。李莼客的重要著作《越縵堂日記》中,嵌有他提煉的很多天津史料,天津人讀來倍感親切。劉鶚在天津辦過《天津日日新聞》;他的《老殘遊記》後半部,就是在這張報紙上連載發表的。
吳承恩畫像
從今天看來,到過天津的最傑出的前代作家,應當首推《西遊記》一書的作者吳承恩。在《射陽先生存稿》中,收有他對天津水鄉風景的繪聲繪色的描寫:
“村旗誇酒蓮花白,津鼓開帆楊柳青。壯歲驚心頻客路,故鄉回首幾長亭。春深水暖佳魚味,海的風多健鶴翎;誰向高樓橫玉笛?落梅愁絕醉中聽。“(《楊柳青》)
吳承恩所説的“蓮花白”,北京現在仍然有此名酒,近年來暢銷海內外,但顯然不是他所説的當年地天津“蓮花白”。天津西青構有個蓮花淀,據説幾百年前所産“蓮花白”,酒味甘冽純正;可惜今已不傳。
責編:劉亞姝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