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民樂唱響桂林城

 

CCTV.com  2007年09月07日 15:50  來源:綜合  

    

 

    桂林不僅山水風光、人文景觀令人神往,而且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也令人迷戀。桂林方言屬於以北京話為代表的北方方言。在長期的傳習過程中,逐漸演變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桂林話”。由於桂林方言與北京方言差不多,對應關係也比較簡單,因此,桂林人學普通話也較為容易,全國許多地區的人也都能聽懂。特別是口音與湖北、四川、貴州等地相似,以至桂林人到外地出差,經常會被誤認為是湖北、四川或貴州人。桂林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壯,回,苗,瑤,侗等28個少數民族佔全市總人口的8.5‰左右。全市聚居的壯、苗、瑤、侗等少數民族,保持著古樸、奇特、多彩的民俗風情,如壯族的三月三歌節,瑤族盤王節、達努節,苗族蘆笙節、拉鼓節,侗族花炮節、冬節對中外旅遊者具有極大吸引力。十多個少數民族,他們雖共同生活在華夏民族的文化氣氛中,卻都保持著自身的風俗,包括服飾,食物,節日,宗教信仰,甚至語言文字。他們有著豐富的生活,現在讓我們走進他們的生活看一看。

    桂 劇
  桂林地方戲,廣西代表性劇種之一。屬皮黃戲系統。清代雍正年間,桂林有“獨秀”等戲班,演唱昆山腔、弋陽腔。乾隆、嘉慶年間,安徽藝人肖某邵某在桂林設館,教習徽調。此後幾種戲曲聲腔逐漸融合,初步形成以彈腔為主、均有高腔昆腔吹腔梆子腔雜腔的桂劇唱腔。光緒二十二年(1896),唐景崧為“桂林春班”撰寫《看棋亭雜劇》40齣,成為桂劇第一批獨有劇目。本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為桂劇創作、改編和加工整理一大批新劇目如《梁紅玉》、《打金枝》、《斷橋》等,並經他指導排練,參加1944年西南劇展展演,效果極佳,廣獲好評,桂劇從此進入中國十大戲曲劇種行列。

    桂林民歌

    桂林民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與勞動相聯絡的笛篙歌(漁歌)、山歌等;與民族相聯絡的龍船歌、賀郎歌、伴郎歌、婚禮歌、哭嫁歌、孝歌等;與娛神祭祀相聯絡的跳神歌曲;與宗教相聯絡的回族歌曲;有一定娛樂、欣賞價值的民間小調和一些乞討、行業性歌謠等。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龍船歌。山歌曲調簡單、樸實,節奏自由,在農村廣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曲調。龍船歌曲調熱列奔放,節奏感強,一般一人領唱,伴以鏗鏘鼓聲。唱詞多與悼念屈原、頌揚龍王、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有關。

    桂林彈詞
    桂林彈詞,鼓曲類彈詞分類曲種。又名“廣西説唱”、“廣西説書”。形成于本世紀50年代初。藝術風格、樣式受影響于長沙彈詞。創始人為已故著名藝人王仁和。其自彈自唱的實驗性曲目《根深葉茂》首開桂林彈詞紀錄。其後《黃繼光》、《董存瑞》、《英雄花》、《要學青松迎太陽》等曲目相繼問世。近20年來,又創作、移植和演唱了《賠茶壺》、《剝畫皮》、《爆破英雄》等。桂林彈詞聲腔,是熔桂北民歌、曲藝、戲曲旋律音調與長沙彈詞[平板]、[散板]于一爐的出新産物。曲調簡樸流暢、跌宕自如,依靠板式、節奏的靈巧變化完成説唱任務。伴奏樂器是大三弦,演員自彈自唱,極為靈活輕便。

    桂林漁鼓
    桂林漁鼓,鼓曲類道情分類曲種。又名廣西漁鼓。是廣西代表性民間説唱藝術形式之一。由道情演變而來。受湖南漁鼓影響頗深。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説唱藝術是在本世紀50年代初,以藝人王仁和自編自唱的現代曲目《王老頭子學文化》為代表作。傳統漁鼓演唱形式簡單,一人“打單筒”,自敲自唱。現在則較靈活多樣,有二人或多人的“走唱”,以唱為主,表演為輔。過去,除鼓與板之外,沒有別的樂器,現逐漸發展成包括中阮或琵琶在內的民樂伴奏模式。

責編:劉亞姝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