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好人榜”-全國道德模範評選 > 正文
劉紹安
劉紹安,男,84歲,中共黨員,部隊離休幹部,現住江蘇省泰興市蔣華鎮新市村。
50多年來,劉紹安信守與戰友達成的贍養父母的“生死之約”,用一生演繹“一諾千金”的情義和誠信。
1951年,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上,上甘嶺戰役打響了,來自山東新泰的排長劉紹安和來自江蘇泰興的副排長張志久兩人在戰壕裏約定:“萬一我們中有一人死了,活著的人就要去照顧對方的父母。”戰鬥中,張志久不幸犧牲。與戰友的“生死之約”,讓劉紹安義無反顧地踏上踐諾之路。
劉紹安模倣張志久的筆跡,每月給張家寄去“平安信”和津貼,直到兩年後縣政府為烈士發放撫恤金和烈士證,這個 “秘密”才為人所知。1963年,劉紹安面臨轉業時,他忘不了對犧牲戰友的承諾,主動放棄了大城市的優裕生活,放棄了去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升職和回老家工作的機會,毅然去侍奉戰友的雙親。他跪在自己的生身母親面前,哭訴著“生死之約”,得到了母親的贊同之後,就徑直來到了泰興。他看到張家境況的窘迫:父親長年在外奔波,一家四口人棲居在兩間破蘆葦棚裏,張母在家種地艱難地拉扯著3個孩子。劉紹安這個“兒子”一來就成了家裏的“頂梁柱”。他拿出了在部隊省吃儉用的全部積蓄,賣掉了心愛的部隊紀念手錶和大頭鞋,翻建了3間平房。他每月領了工資,就計劃好全家的日常開銷。劉紹安家距離上班的基層供銷社30多公里,但他捨棄了單位的宿舍,堅持騎車早出晚歸,為的就是能夠更好地照顧一家老小。張母病危之際,想吃黃瓜,時逢上世紀60年代,又是寒冬臘月,劉紹安一直尋到80公里外的揚州,才買到了一些醬黃瓜,滿足了老人的心願。張母臨終前,劉紹安日夜守護床前,為老人倒痰盂、擦身子、剪指甲。張家父母過世後,劉紹安繼續承擔起供養3個弟妹生活、學習的重任,直至他們成家立業。劉紹安一生多次光榮負傷,飽經滄桑,5個子女都是基層最普通的勞動者,有兩個還是下崗工人。作為一個多次立功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劉紹安甘守清貧,從未向政府要過照顧,一輩子過著普通人的生活。面對一些人的不理解,他堅定地説:“我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完成了戰友的重托,我無怨無悔!”
劉紹安在服役期間曾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回地方工作後,他不改英雄本色,還經常熱心幫助當地的困難百姓,多次受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表彰獎勵。劉紹安感人的經歷撥動了世人的心弦,他光榮當選為江蘇省第二屆精神文明建設新人新事,他的事跡先後被解放軍報、中央電視臺、新浪網等30多家媒體報道。
責編:田詩嘉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