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新聞策劃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共産黨關於民族平等的基本觀點

 

CCTV.com  2009年08月26日 22:5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網  

    堅持民族平等,反對民族歧視和壓迫,這是中國共産黨民族政策的基石,也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原則。

  民族平等並不是一句陌生的社會口號或政治原則,早已廣為人知。但它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其理論根據和實際狀況,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有著很大的不同,並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在當代中國,民族平等的理論有其豐富的內涵。

  (一)民族平等的基本含義

  民族平等以民族的存在為前提,直接指向的是各民族的社會地位問題。在我國,民族平等首先是指,各個人們共同體,不論其人口多少,居住地域大小,經濟發展程度如何,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是否相同,但其社會地位一律平等,享受相同的權利,承擔相同的義務。漢族和少數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一律平等;沒有給任何民族以特權,也沒有對任何民族的權利設定限制。民族平等從權利的內容來説,是指各個民族在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平等。舉凡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其他社會生活領域,各民族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一視同仁。沒有任何權利只允許某些民族享有或限制某些民族享有。

  民族平等不是一個僵化的概念,它與活生生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在我國,由於各民族進入新中國的時候,社會形態的起點很不相同,有些民族在社會發展上與漢族等民族相比相差了幾個社會形態。比如,當時東南部的民族已經邁進了資本主義的門檻,而一些邊境地區的民族卻還在奴會甚至原始社會的“後院”徘徊。各個民族經濟社會發展上如此大的差異,造成了他們在平等權利上行為能力的很大差別。比如,對文化發展水平相差很大的兩個民族來説,儘管都享有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平等權利,但顯而易見,結果會大不相同。如果只是簡單地奉行各民族一律平等,那麼就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種種差距,無法達到真正的事實上的民族平等。所以無産階級所提出的民族平等,還包括列寧所説的:“不僅在於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在於壓迫民族即大民族要以對待自己的不平等來抵償生活中實際形成的不平等”。這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對那些相對落後的民族、人口特少的民族給予權益上的特殊照顧和權利上的特別保護。比如:我國採取特殊的政策、靈活的措施、優惠的辦法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社會事業,這正是考慮了這些民族的特殊情況,為了達到事實上的平等。這是無産階級民族平等的重要特徵。

  (二)我國民族平等的若干特徵

  我國的民族平等,它既有人類社會普遍追求的共性,又有中國的特點。這一特點,是和我國各民族的具體情況、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民族政策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的。

  一是權利的廣泛性。社會生活有著廣闊而豐富的內容,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和各民族的平等權利相聯絡著。在我國,各民族平等權利涉及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從政治領域到經濟領域,從科技文化領域到社會的其他領域,各民族都享有廣泛的權利。這些權利包括各民族共有的權利,還包括為少數民族設有的特定的權利。在我國,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裡的“人民”是包括56個民族的人民。

  二是權利的真實性。把民族平等作為一項宣言並非難事。追溯民族平等這句口號的源頭,是資産階級為了反對封建統治,開拓市場,建立資本主義制度而提出來的。今天,幾乎所有國家的法律上,都有關於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內容。但在存在階級壓迫、民族壓迫的社會裏,實現真正的民族平等是根本辦不到的。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美國這樣處處以平等自我標榜、以人權作利器的超級大國,也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這裡僅舉幾個簡單的數字:美國黑人佔總人口的13%,但經選舉産生的政府職位,黑人只佔5%,黑人的失業率是白人的兩倍,美國監獄中關押的犯人黑人佔47%。這充分説明,在剝削制度下,國家的屬性、社會制度的屬性,決定了民族平等很難成為社會中的真實。

  我國的民族平等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國家在確定民族平等的同時,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之在社會生活中實實在在地得到體現。比如,確立合理的選舉制度,為保障各民族政治權利提供客觀條件,以及為保障各民族的文化權利、教育權利提供物質保障,相應設立文化、教育設施等等。這就使得民族平等權利不僅是法律上的莊嚴記載,而且是現實生活中可以感知、可以體驗、可以享受的具體而真實的東西。

  三是權利的徹底性。中國的民族平等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民族觀指導下的産物,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它是其他任何社會制度所不能比擬的。民族平等著眼于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而沒有共産黨人的任何私利,所以便有了對少數民族權利的特殊保護,有了對欠發達民族地區的特別照顧。

  民族平等的徹底性也表現為權利保護手段的多樣性.包括政治、經濟、法律、行政各種手段。因為權利不僅需要確認,而且需要保護。

  中國民族平等並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項憲法原則,一項政治原則。不但長期堅持,並且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不斷採取新的措施,使其更加符合實際,更加完善。比如,黨和國家在支持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經濟建設、保障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權利方面與時俱進,隨著整個國民經濟實力的日益增長而不斷制定新的政策措施,不斷加大力度。改革開放中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進行對口扶助,保障少數民族生活的特殊需要,特別是跨世紀歷史時刻作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實施西部大開發,也就是要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這些政策措施和規定都體現了保障各民族平等權利的徹底性。

  四是權利義務的一致性。權利和義務從來就是一對孿生姐妹,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我國的民族平等,權利與義務相一致,各民族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要履行相應的義務。從民族的角度考察,各民族的義務既包括對國家社會的義務,也包括各民族成員之間相互的義務。各民族享有的權利不能被剝奪,各民族履行的義務則不能被免除。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是實行民族平等的必然要求。

  五是權利的完整性。一個民族是由許許多多的成員組成的。我國的民族平等權利,包括集體權利和個人權利,法律對集體權利和個人權利都給予充分的保護。從權利的主體而言,有的權利是屬於各民族公民個人的,比如接受教育的權利、擁有自己財産的權利等等;有的權利是集體享有的,比如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建立民族鄉的權利等等。有的權利的主體既包括集體又包括個人,比如選舉中按民族成分確定代表名額。我國對各民族的集體權利和個人權利都無一遺漏地加以保護,顯示了民族平等權利保護的完整性的特點。

  (三)民族平等的理論基礎

  無産階級的民族平等和無産階級的革命運動相聯絡。無産階級的偉大事業是要解放一切被壓迫者、被剝削者,廢除不平等的社會制度,使所有的人成為社會平等的一員,因此無産階級的事業本身是和人的平等、民族平等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同時,這一偉大事業,又是需要許許多多的人積極參與、為之奮鬥的事業,需要廣集力量與智慧,實行民族平等,才能使不同民族的人們在共同目標和共同利益的旗幟下團結奮鬥。列寧在《關於民族或“自治化”問題》中指出:“沒有什麼比對待民族不公平更能阻撓無産階級團結的發展和鞏固的了。”在這裡,他精闢地闡明了民族平等與無産階級的使命和團結的內在聯絡。民族平等的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著中,論述很多。

  無産階級堅持民族平等原則也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世界觀緊密相聯。唯物史觀認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居住區域如何,文化背景、歷史進程有何不同,他們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創造著歷史,創造著文明。這在中國的實踐中得到充分的證明。五千年的滄桑表明,中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遠的不説,中國鴉片戰爭以後的歷史就足資證明。中國進入近代以後,外國列強紛至沓來,各民族人民同仇敵愾,共同抵禦強敵,抗擊侵略,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最終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贏得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我國的憲法上莊嚴地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的創造者應當獲得平等的權利,去享受人類社會共同創造的物質、精神成果。對社會主義國家來説,民族平等是必然的、合理的選擇。

  堅持民族平等也是對種族問題上唯心史觀的批判和否定。從生物學上看,不同的民族可能會有膚色、毛髮等外在形象特徵的差異,但各民族並沒有優劣之別。長期以來,一些資産階級的人類學家、社會學家乃至政治學家鼓動和宣揚民族優劣論。認為一些民族天生優秀,一些民族天生低劣。結論是,優等的民族應當統治劣等的民族。希特勒就曾狂妄地認定日爾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等的民族,應當統治世界、奴役“劣等民族”,使數以千萬計的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堅持民族平等也是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所得出的正確結論。歷史上統治階級實行民族歧視、壓迫政策,是導致民族矛盾和産生民族問題的主要根源。為了徹底地解決民族問題,必須堅定地實行民族平等。我們黨的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堅持民族平等,才能奪取革命、改革和建設的勝利,也才能實現民族間的團結合作,維護國家統一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民族平等的理論,在我國處理民族問題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是我國民族理論中的基礎理論,並對我國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因為要解決民族問題、處理好民族關係,首先必須確立各民族的地位,這種地位構成各民族的基本關係。民族平等理論為民族理論的其他方面確定了一個總綱。中國民族理論體系中所包含的重要內容,比如各民族團結的理論、各民族共同發展的理論、各民族聚居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理論、保障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論,都與民族平等理論密切相關,無不體現平等原則。

責編:張仁和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