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又名麗咪,廈門鼓浪嶼人,醫學家、中國婦産科學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她是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産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林巧稚一生親自接生了5萬多嬰兒,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貢獻,是中國現代婦産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生平
1901年12月23日(光緒二十七年),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思明縣鼓浪嶼的一個教員家庭。
1906年,林巧稚的母親因患子宮頸癌去世。
1908年,林巧稚上蒙學堂(女子小學校),之後,就讀于鼓浪嶼懷仁學校(鼓浪嶼女子高中)。3年後升入鼓浪嶼高等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
1914年,林巧稚加入基督教。
1921年,林巧稚考入協和醫學堂。
1929年,林巧稚畢業並獲醫學博士學位,被聘為協和醫院婦産科大夫,為該院第一位畢業留院的中國女醫生,是當屆“文海”獎學金唯一獲得者。
1932年,林巧稚到英國倫敦醫學院和曼徹斯特醫學院進修深造。
1933年,林巧稚到奧地利維也納進行醫學考察。
1939年,林巧稚到美國芝加哥醫學院當研究生。
1940年,林巧稚被美國方面聘請為“自然科學榮譽委員會委員”。同年回國,不久升任婦産科主任,成為該院第一位中國籍女主任。
1941年底,北京協和醫院因太平洋戰爭關門。
1942年,林巧稚在北京東堂子衚同開辦私人診所。後來,林巧稚擔任了中和醫院(前身為中央醫院,現在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産科主任。
1946年,林巧稚受聘兼任北大醫學院婦産科系主任。
1948年,林巧稚返回協和醫院,並在此工作直至去世。
1953年,林巧稚出席在奧地利召開的世界32個國家參加的世界醫學會議,會後訪問了蘇聯。
1959年,林巧稚當選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並被任命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
1965年,林巧稚主持中華醫學會第一屆婦産科學術會議。
1972年,林巧稚任副團長率中華醫學會代表團出訪美國、加拿大。
1973年,受聘為世界衛生組織醫學研究顧問委員會顧問,任期5年,至1977年。
1974年,林巧稚任中國友好參觀團團長率團出訪伊朗,同年赴日內瓦出席世界衛生組織召開的醫學顧問委員會會議,會後考察了瑞士、法國。
1978年12月,林巧稚和楚圖南率中國人民友好代表團赴西歐四國訪問,在英國患腦血栓後返回。
1980年12月2日,林巧稚被送進醫院。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北京病逝。
榮譽
1929年畢業毛澤東與林巧稚,獲得北京協和醫學院醫科學士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是當屆“文海”獎學金唯一獲得者。
1959年她由國務院任命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首屆當選的唯一女學部委員;又曾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醫學組成員、中央技術管理局發明審查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婦産學會主任委員和中華婦産科雜誌社總編輯,衛生部教材編審委員、考試委員會委員、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委員以及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委員等。
1953年出席在奧地利召開的世界32個國家參加的世界醫學會議,會後訪問了蘇聯。
1972年任副團長,率中華醫學會代表團出訪美國、加拿大。
1973年受聘為世界衛生組織醫學研究顧問委員會顧問,任期5年,至1977年。
1974年任中國友好參觀團團長,率團出訪伊朗;同年出席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專家顧問委員會會議,會後,考察瑞士、法國。1978年任中國人民友好代表團副團長出訪西歐四國,在英國患病返回。
研究
她率先對婦産科學許多方面進行了研究,許多研究結果發表于《用造袋術治療後腹壁囊腫一例》、《新生兒自發性肺氣腫》、《妊娠及非妊娠婦女的陰道酵母樣黴菌》、《在協和醫院生産的畸形頭胎兒》、《對妊娠母親試用破傷風類毒素免疫小生兒》等文章中,這些都是中國以往婦産科醫學史所未涉及到的領域。從臨床統計學中,她發現,婦科病是佔婦女發病率的2/3。當時,國家貧困落後,醫療衛生條件極差,婦女尤其難躲産前産後關,難産嬰兒死亡率極高,子宮出血、宮頸糜爛等病成了常見病,她實感自己責任重大。同時,她還在尋找妊娠生理原因,研究月經和排卵的科學原理,這一現象同身體狀況的內在聯絡。1939年,醫院要她研究婦産科基礎理論,因她獲得了去芝加哥大學婦産科學系學習的機遇,在生理學、婦科腫瘤、內分泌和畸形胎兒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紀念
林巧稚逝世後,廈門鼓浪嶼于1984年建造了名為“毓圜”的林巧稚紀念館。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于1990年10月10日發行的中國現代科學家郵票第二組中的醫學家即為林巧稚。中國青年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及福建科技出版社分別於1985年、1989年、1992年分別出版了紀實文學《林巧稚傳》。中國和平出版社及百花文藝出版社也分別出版了《林巧稚》。
責編:許桂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