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世博影像記錄是和攝影術、照相印刷術的不斷改進息息相關的。攝影術正式發明(1839年)後的十二年,第一屆世博會在倫敦召開了,這屆世博會上就有專門的銀版照片的展覽。
但由於技術的限制,當時的銀版照片主要是人像和靜態的場館或展品,並且不能複製和廣泛的傳播。但攝影術已經開始了對於第一屆世博會的記錄,英國攝影家理查德 貝爾德就拍攝了不少銀版照片,來記錄世博會的盛況。當時《倫敦新聞畫報》出版的很多版畫就是根據他的照片來刻版繪製的,這比早期依靠記憶和想象來雕刻版畫無疑增加了還原真實的幾率。
圖片説明:世博會中國館的第一張照片
這次展出的《1851年倫敦世博會全景畫》就是根據理查德 貝爾德拍攝的銀版照片,由《倫敦圖畫新聞》于1852年製作的。
從1876年費城世博會開始,組委會允許各國設立獨立展館,逐步取代了原來的主題展館。這張照片也成為世博會上中國館的首張照片。
中國寧波海關副稅務司的文牘(現時的秘書)李圭參加1876年費城世博會,他的一個任務是“將會內情形及所見所聞詳細記錄,帶回中國,以資印證”。回國後,李圭撰寫了《環遊地球新錄》,記錄了費城世博會的盛況:“……中國赴會之物,計720箱,……”這是中國人看世界的一個重要事件,“泰西物産之豐,國力之強”深深打動了第一批不再坐而論道,而是起而救國的中國人。
1876年費城世博會中國館立體照片
照片説明:長18厘米,寬11厘米,蛋白紙基,美國百年攝影公司攝製。
照片中的中國館進門牌樓上有“大清國”三個大字,裏面展示著各種從中國運來的奇珍異品,館內以精心的佈置和濃郁的中華民族特色吸引了參觀者。據記載,中國館有880平方米,共展出了6801項産品,價值約白銀20萬兩。其中絲、茶、瓷器、綢緞、雕花器和景泰藍在各國産品中被推為第一,其餘銅器、漆器、銀器、藤竹器也頗受歡迎。
1904年之前,中國的參與世博都是以私人身份或者由外國人把持的海關來派員的。1904年,大清國接受了聖路易斯世博會的邀請,派出以溥倫貝子為監督的首個中國參加世博會的代表團赴美參會。副監督黃開甲率團先期到美國,成為1904年聖路易斯第一個入住世博會場的官方代表團。
圖片説明:中國官方在世博會的首張照片
1904年聖路易斯世博會合影
照片説明:34 27.5厘米,凹版印製。
這是副都督黃開甲(前排右三)會見世博會官員的照片,也是中國在世博會上官方正式亮相的首張照片。
圖片説明:中國首張世博會門票
1904年,清政府接受邀請首次正式參加美國聖路易斯世博會。這是當時世博會中國館的參觀門票。
1904年世博會“大清國會場公所遊覽憑照”
門票説明:長10厘米,寬6厘米,紙制。
被邀請人愛德華 胡克(Edward Hooker)是當時世博會新聞出版委員會的秘書。
下面是大清政府派往博覽會的副監督黃開甲的親筆英文簽字:WONG KAI KAH,這屆世博會的正監督為溥倫貝子。
黃開甲是晚清首批留美幼童之一,曾在耶魯大學留學,他先於溥倫到達美國,是入住聖路易斯的第一位外國專員。
圖片説明:珍貴的世博遺珍
在這次展覽中,除了大量中國世博留影的珍貴影像外,還有不少當年世博會上中國館裏的實物,1904年聖路易斯世博會上的中華聖母像桌屏就是其中之一。
1904年中華聖母像桌屏
這個桌屏高21厘米,寬12厘米,杉木製作,背面有:“1904年聖路易斯博覽會中國村”英文字樣。
中華聖母像著中國當時皇太后慈禧的服裝,但是是聖母瑪利亞的面貌,鼻子隆起,眼瞼低垂,頭蒙白紗,戴著鑲滿寶石的皇冠。聖母下垂的左手抬起來抱著耶穌,耶穌足著中國高底雲鞋,端立於聖母衣襟上,紫袍腰扎皮帶,披紅斗篷。寶座後面的屏風上繪有篆體的壽字,屏風兩旁以山、樹木、房屋、塔作為遠景。典型的中西合璧之作。
此桌屏發現前,宗教界普遍認為這種最早的中華聖母形象出現在1908年左右。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許桂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