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會將議體制改革 歐元挑戰美元霸主恐難如願

  美元地位因為這場金融危機而被削弱,歐元跳出來挑戰美元的單一貨幣獨大,人民幣被寄予更多希望……將於15日舉行的20國集團(G20)領導人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將如何影響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走向?多元化的貨幣體系能否成型?

  歐元欲挑戰美元霸主地位

  “在美國式自由市場資本主義遭遇重大挫折、全球投資者對美元與美國金融産品信心不足之際,以法國為首的歐元區國家能否隨勢跟進搶佔地盤,是本次峰會的看點之一。”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博士張明表示。

  歐元欲挑戰美元的霸主地位已幾乎“路人皆知”。距離20國集團峰會還有一週時間時,歐盟成員國領導人7日在布魯塞爾舉行了3個半小時的特別峰會,為20國集團會議協調內部立場。“這已是法國自7月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以來召開的第五次特別峰會了,歐盟有望創下峰會召開次數的最高紀錄,”德國《焦點》週刊稱。

  此次會議為新的國際金融體系勾勒出了一幅遠景“藍圖”。雖未寫入會後文件,但法國總統薩科齊表示,歐盟還會提出未來的貨幣體系問題。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引述薩科齊的話説,“歐洲的聲音一定要被聽見,我可不想參加一個有太多禮貌式交談的峰會”。

  華府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弗雷德伯格斯滕指出,歐元的發展改變了美元的處境,歐元是美元遇到的唯一有力的競爭對手。他説,“美元的環境在歐元誕生以來發生了變化。現在確實有了一種貨幣,它背後的經濟在規模上跟美國不分伯仲,它背後的金融市場按照許多標準來看都跟美國市場各有韆鞦。歐元的創立確實改變了國際貨幣的國際競爭環境。”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7年的數據,歐元區跟美國在很多方面都非常接近。在人口方面,歐元區3.2億人,美國3億。在GDP方面,歐元區12萬億美元,美國13.8萬億美元。在人均GDP方面,歐元區3.8萬美元,美國4.6萬美元。進口方面,歐元區是2024億美元,美國是2017億美元;出口方面,歐元區是2064億美元,而美國是1163億美元。

  美元地位依然難撼

  金融危機的發生和美元大幅貶值使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基礎鬆動,美元的公信力受到質疑,全世界似乎也都在不約而同的尋求美元之外的另外一種選擇,但這是否會導致美元霸主地位的終結呢?

  金融危機暴發以來,歐元對美元匯率呈下跌趨勢,“歐元的持續下跌,正是説明了在美元與歐元的貨幣博弈中,美元仍然佔據上風,在危機面前,投資者對歐元的信心仍然不敵對美元的信心”,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總經理黃海洲日前表示。

  美元在世界外匯儲備中的地位也是無可替代的。美利堅大學教授、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蘭德爾亨寧對世界上持有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的外匯儲備進行研究後發現: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在價值上看,佔比62.5%,在數量上佔68%。

  “美元的影響力肯定在下降,但誰想取代它還是比較困難的,目前還沒有哪一種貨幣可以完全取代美元的地位,”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指出,“但這並不意味著不需要調整國際貨幣體系,對美元單極貨幣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貨幣體系終歸會向多極化發展。”

  區域內提高人民幣地位更現實

  “這次危機還是為其他貨幣地位的上升提供了空間。”,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調查統計研究部副主任劉明志日前表示。業內專家也一致認為,這次金融危機為人民幣擴大國際影響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但也不能期望人民幣在一夜之間取代美元、歐元的地位。

  “中國的經濟體還是比較小,美國和歐洲佔的比例很大,因此在區域內提高人民幣的地位是比較現實的”,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指出。人民幣的國際化肯定是要從東亞的區域開始;目前中國對東南亞國家基本以貿易逆差為主,而貿易逆差的過程就是輸出本幣的過程。

  張明也預計,未來一段時間,人民幣將在東亞地區的區域性貨幣合作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從目前來看,東亞地區的貨幣合作很有可能會因為次貸危機往前推進一步。同時,其他國家要求高儲備的東亞國家和中東國家在整個國際救援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也給人民幣近一步國際化帶來了機會。

  “但長久來説,人民幣國際化給中國帶來的挑戰仍非常大,因為各國會將人民幣作為儲備性貨幣,這對中國的整個經濟結構、貿易結構、資本結構、金融體系等等都會帶來全方位影響。”吳曉求説。

  “推倒重建”還是“修修補補”

  雖然對改革國際金融監管已經達成共識,但如何改革國際金融監管體系?是將現有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體系“推倒重建”,還是在既有框架下“修修補補”?主要經濟體間的分歧很大。

  歐盟和發展中國家主張對國際金融體系、金融監管體系包括IMF進行大規模改革,呼籲在全球層面加強金融監管。而美國卻強調,改革必須保證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以及貿易和投資的自由流動,更希望在峰會上對基於單個國家的金融監管原則問題進行討論。

  對於如何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張明説,這次峰會可能有三方面成果,其一,在改善各國監管架構、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加強對表外業務與信用評級機構的管理方面達成原則一致;其二,承諾加強對國際金融市場的聯合監管,壓縮金融機構實施“制度套利”的空間;其三,達成統一國際會計準則,尤其統一歐洲與美國會計準則的共識,甚至出臺粗略的時間表。

  “這次峰會可能擴大IMF的職能,未來IMF將密切監控全球金融市場的異動,加強預警機制並提出一些前瞻性的解決方案。”張明説,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也將相應提高,會將IMF的額度再分配與新興市場國家對IMF的增資相結合,激勵擁有鉅額外匯儲備的新興市場國家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貢獻更多的力量。此外,還會擴大“金融穩定論壇”的作用,將新興市場國家吸納進來,形成一個定期討論全球金融穩定問題的制度性機構。

  他認為,在各國存在共同利益的短期“救市”與中期“監管”問題上,本次峰會預期將取得重大進展。然而在各國利益存在重大分歧的長期“國際金融體系重建”問題上,由於存在利益紛爭與合縱連橫,本次峰會很難達成實質性成果,可能僅僅出臺一些象徵性承諾。“包括對國際金融監管組織的權力的分配以及它的功能和地位的重新確定上可能會有比較大的變化,但也只能確定一些方向”,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也表示。(王雲 張莫 劉振冬)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