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峰會:找對症才能下對藥
11月12日,一名男子走過英國倫敦一個職業介紹所的標牌。據統計,英國最近三個月新增失業人數14萬,總失業人數達到182萬,為11年來最高紀錄。 新華社/路透 一年多以來,由美國住房市場和金融業瘋狂投機引發的危機持續惡化,對世界金融穩定和全球經濟增長造成了嚴重威脅。為了防止金融崩潰,美國和歐洲的領導人在他們的銀行周圍拉起了封鎖線。但是,不斷出爐的各種數據表明,一切還遠沒有結束。目前,美國經濟到底處於怎樣的狀態?金融危機是否已升級為經濟危機?全球性衰退能否避免?對於這些經濟形勢的研判,將是本月15日國際金融峰會所要討論的一個重要議題。 發達國家衰退恐難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6日大幅下調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預測,並預計發達經濟體經濟明年將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首次收縮。其中,美國經濟將負增長0.7%。 關於經濟衰退的判斷標準,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長久認為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如果一年連續兩個季度GDP出現負增長”,就可以認定為出現經濟衰退;另一種是根據四項反映美國經濟活動的指標(實際GDP、工業生産指數、批發零售貿易指數、失業率)來判斷,如果這四項指標出現顯著下滑,並且持續長達數月,則可以認為是衰退。美國今年第三季度GDP負增長0.3%,分析人士普遍預測第四季度GDP也將為負增長,因此根據前一種標準,或許在第四季度數據出臺以後,美國經濟將被判定為“陷入衰退”。而如果根據後一種判斷方法來看,美國近期公佈的各項經濟數據都不樂觀,但要想得出“衰退”的結論,則還需要一段時間繼續觀察。 鋻於目前英、德、意等經濟已經出現季度性衰退,美國經濟也走勢低迷,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判斷,“發達經濟體衰退恐難避免”。 説經濟危機為時尚早 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政府採取了各種措施進行救市。但是,市場最大的擔憂依然來自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這牽涉到一個重要的質變因素:金融危機是否最終會升級為經濟危機。 上海浦東美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敦仁表示,從廣義上説,經濟危機也包括金融危機,鋻於實體經濟對基本面起決定性作用,因此關鍵是看實體經濟有沒有受到影響。 目前來看,實體經濟確已受到波及。在美英等國,國內消費開支大幅縮減,企業借貸、投資、創造就業機會的能力都受到影響,就業崗位銳減、失業率升高。不過,李長久認為,現在説美國已陷入經濟危機還為時尚早。他給出了兩條理由:首先,從美國目前的經濟結構看,高技術産業是支撐美國經濟增長很重要的一個支柱,這一領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受到波及。其次,雖然實體經濟在此次危機中遭受影響,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與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情況相比,還不能稱之為“嚴重危機”。 陳鳳英則表示,對全球經濟而言,衰退的標準一般是人均GDP為負增長或全球經濟增長低於2.5%。“雖然IMF最新預測説明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僅為2.2%,但是在我看來,它們之前的預測過於樂觀,現在又過於悲觀。目前做出如此大幅度下調,一方面是説明目前形勢的確非常嚴峻,另一方面也説明未來未知數很高。” 陳鳳英進一步指出,即便美國和其它一些國家出現急劇衰退,也不一定就會讓全球陷入衰退。“近幾年,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一定程度上依靠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05—2009年世界經濟增長的75%來自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現在看,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不錯。應該説,當今全球經濟呈現西方不亮東方亮的增長格局,這是避免全球經濟衰退的重要因素。” 全球衰退風險加大 雖然目前仍然主要是一場金融危機,但是遍及全球的資産價格下跌、信貸緊縮和信心下滑,讓企業和消費者都無力或無意願去消費和投資。由於全球都處於低迷狀態,難以通過出口來彌補疲軟的內需,進入一場漫長而嚴重的衰退的可能性正與日俱增。 目前來看,美國經濟無疑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第四季度美國經濟仍可能負增長,但關鍵是降幅到底有多大。如何避免美國經濟陷入深度衰退,是美國政府決策者面臨的重大考驗。 現在全球正進入新一輪的降息潮。降息意味著實體經濟的借貸成本下降。但是,專家普遍認為,降息也不是沒有風險、可以無限期降下去,如果降息到零,那麼對經濟已無作用。周敦仁舉例説,“當年日本實行零利率,企業還是不敢借貸,因為擔心投資收不回來。” 李長久認為,相比調整稅收和財政開支等措施,在短期內調整利率更容易實施。但是,他也指出,“眼下這一措施的效用已經大大降低了。” 除了降息,財政刺激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比如減稅。儘管這種刺激可能會增加政府短期財政赤字,但從長期看,衰退帶來的財政損失肯定要比這些大得多。專家認為,要想真正從困境中走出來,各國政府還需儘快拿出一套健康、可靠的長期財政計劃來。 到底是誰“失靈”了 在15日舉行的金融峰會上,對於金融危機的反思也將是一個重要議題。次貸危機去年已經發生,一開始經濟學家都認為問題不大,但是後來的發展遠遠超出預料。是危機真的不可預測還是現有的數學模型出了問題? 周敦仁表示,其實,一開始有問題的部分的確不是很大。但是由於金融機構將這些部分打包做成衍生證券,“比如原先只有3000億美元,但經過不斷打包、層層發酵,最終就變成了7000億乃至更多。” 到目前為止,不同經濟學家對這場金融動蕩的解釋就像盲人摸象,要認識真相還需將多方觀點綜合起來。目前大家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這場金融危機暴露了制度層面的問題。首先,金融監管必須加強。其次,企業內部風險控制不能放鬆。 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這場危機也暴露了在經濟領域分析判斷層面方面的問題。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對於擁有問題衍生證券的大金融機構,當時美歐的權威評級機構卻給出了3A評級,這加重了民眾對於這些機構的盲目相信。周敦仁認為,這一方面是因為評級機構為了金錢忽略了職業道德,另一方面,是因為它們繞到數學模型中去了,“其實,任何數學模型都是有條件的,不能保證所有條件的真實性和充分性。”但是,瘋狂的金錢和華爾街的光環最終還是遮住了人們理性的眼睛。(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吳永年)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