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作良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

CCTV.com  2008年07月17日 14:3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作良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

    遼中縣信訪局接訪科科長 于守福

    各位領導、同志們:大家好!

    我叫于守福,是遼中縣信訪局接訪科科長。今天,我懷著萬分悲痛的心情,向大家追憶我們的好局長潘作良,以此來祭奠和懷念他!

    自打2006年9月11日,潘局長到信訪局工作,屈指算來,一共607天!在這607天裏,我與潘局長朝夕相處,並肩戰鬥,他給我和我們全局同志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印象!

    然而,在這607天裏,令我最難忘的還是他生命的最後一天,是他不知疲倦拼命工作的最後24小時。

    5月8日班後6點半,潘局長召集局裏有關人員在縣委三樓會議室開會,研究近期全縣的信訪工作。

    晚上11點半,他獨自回到辦公室,又一直工作到下半夜兩點多。

    5月9日淩晨5點多,他趕到建設中的新信訪大廳,樓上樓下詳細檢查施工進展情況。

    早晨7點半。他匆匆吃口飯便回辦公室準備縣裏信訪工作調度會彙報材料。

    上午9點,參加縣信訪工作調度會,會上做了一個多小時的彙報發言,對全縣51個重點案件進行了細緻分析,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息訪意見。

    下午1點,他在辦公室接待2名上訪群眾,足足談了三個小時。緊接著,下午4點15分他又來到我們接訪科,和我們一起研究信訪案件。

    當時,我們發現他臉色灰突突的,很難看,表情十分痛苦,手啪啪地直拍頭部,就勸他説:“局長,您休息一會吧!”他説:“沒事,老毛病,過一會就好了。”還是硬挺著繼續開會。

    大約5點半,潘局長説:“我的頭疼得怎麼這麼厲害,好像要炸開了一樣。”我們趕緊把他送到縣中醫院。而後,又送往瀋陽醫大進行搶救。然而,最終還是因為大面積腦出血,搶救無效,于5月10號上午10點半,我們的好局長帶著對家人的眷戀,對未竟事業的遺憾,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潘局長生命的最後一天,就是這樣度過的。然而,現在回想起來,他在信訪局工作的607天,哪一天,不是這麼辛苦!不是這麼勞累!不是這麼拚命呀!

    這一天,就是他生命最後的真實記錄,也是他日常工作的真實寫照!

    在痛失好局長的這段日子裏,與潘局長一起工作生活的情景,總是在我的眼前浮現,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潘局長是一個顧全大局、勇挑重擔、為黨分憂的好局長

    大家知道,信訪工作被譽為是“天下第一難”。當時,我們遼中縣由於種種原因,信訪形勢非常嚴峻,群體訪、越級訪比較多,是出了名的“信訪大縣”。為了儘快扭轉信訪工作的被動局面,縣委決定加強信訪局力量。按照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具有強烈事業心和責任感、有豐富基層工作經驗、善於處理複雜問題的標準,最終選擇了潘局長。當縣領導找他談話時,他二話沒説:“既然組織上信任我,我堅決服從組織安排!”這樣,他從縣人大專職常委走上了信訪局主要領導的崗位。

    其實,潘局長長期在基層擔任領導工作,他心裏最清楚,信訪工作有多難。而憑他的資歷,完全可以選擇其他的崗位。但他胸懷大局、義無反顧地挑起了這副重擔。

    潘局長曾對我們説:黨之憂即民之難,幹部做工作不能怕矛盾,怕困難,共産黨的幹部就是要為黨分憂,為民解難。

    他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從個人歷史積案到涉及面廣的群體訪事件,凡有疑難案件他總是親自上手。只要群眾的難事、急事沒解決,他就吃不好,睡不安,想方設法也要給群眾一個交待。

    在信訪局長崗位上的短短一年零八個月時間裏,他忘我工作,以身作則,帶領全局同志奮力拼搏,苦幹實幹,開創了全縣“信訪總量下降、到市赴省進京上訪下降、信訪秩序明顯好轉”的新局面,我們縣也由全省信訪大縣變成信訪工作放心穩定縣,成為了全市信訪工作的排頭兵!

    潘局長是一個心繫群眾、一心為民、為民解難的好局長

    潘局長常對我們説:“信訪工作,一頭是黨的重托,一頭是群眾的期盼。”“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群眾就是我們的父母,不把群眾的事情辦好,就是不孝之子。”

    縣糧食系統有36名因公致殘的職工,多年來一直為解決傷殘金而上訪。潘局長上任後,用一個月時間挨戶了解情況,提出了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予以一定經濟補償和困難補助的處理意見,這些傷殘職工十分滿意,稱讚潘局長是務實愛民的好局長。

    當看到71歲的傷殘職工馬仁權失去右腿、上肢因拄拐而腫脹時,潘局長就立刻協調縣民政局,為馬仁權解決了代步車;又聯絡縣殘聯,為他安裝了假肢。馬仁權老人平時捨不得用代步車,追悼會的那天,他坐著代步車來到了追悼會現場,以此悼念潘局長。他還逢人就誇:“潘局長比我親兄弟想得還週到,他真是共産黨培養的好幹部!”

    有一位老上訪戶,先後數十次去市、到省、甚至進北京上訪。有一天,潘局長專程來到這位上訪戶家中,看見他孤身一人,身患重病,立即聯絡當地鎮政府,迅速把老人送進了敬老院,還特別安排專人照顧。後來,潘局長又協調當地政府為他辦理了農村低保。一個月後,這位老上訪戶專程來到縣信訪局,一進門就撲通一聲跪倒在地,用顫抖的聲音説:“潘局長,你真是我的大恩人哪!我家窮,沒有什麼送給你,就給你磕個頭吧!”

    滿都戶鎮東劉家村村民齊靜的女兒在一家醫院做剖腹産手術時被切除了子宮。在這起醫療糾紛的處理過程中,因有關單位推諉扯皮而久拖不決,齊靜因此到處上訪。潘局長接手這起案件後,多次召開協調會,找主管部門研究。即使在他生病或工作最緊張的時候,仍然不忘過問這一案件的進展情況。經過努力,齊靜的女兒最終得到了賠償款。事後,潘局長還為她的女兒辦理了低保。為了感謝潘局長,齊靜想請他吃飯,他不去;想給他買點東西,他不要。潘局長唯一收下的是齊靜送來的寫有“秉公執法、正大光明”的錦旗。

    四方檯鎮太平莊村62歲的白桂榮,丈夫去世得早,唯一的一個兒子又因意外事故喪失了勞動能力,家裏一貧如洗。幾年前,她成了上訪戶。看到老人的困境後,潘局長眼睛濕潤了,他從自己腰包掏出200元錢讓老人先種上地,為了使老人的生活有著落,他還上下協調多方努力,爭取到了救濟款,辦理了低保手續,還為老人蓋上了瓦房。從此,潘局長的電話成了白桂榮的熱線,而白桂榮家也從此有了一個當官的“親戚”。每逢過年過節,潘局長都會送去“親戚”般溫馨的問候。得知潘局長去世的消息,這位老人説啥也要見潘局長最後一面。5月13日那天,天剛濛濛亮,徹夜未眠的白大娘就走出了家門,從村到鎮步行30里、花了3個小時,又從鎮上打車到茨榆坨,從茨榆坨坐大巴車到遼中縣城,再打車到殯儀館,一輩子沒坐過出租車的老人竟連續打了兩次車!趕到殯儀館時,她不顧工作人員的勸阻,拉住潘局長冰涼的手失聲痛哭。她哭自己的好領導、好親戚走了;她哭逢年過節再也聽不到潘局長那“白大娘,吃上肉了嗎?”的親切問候;她哭自己有心裏話兒再也不能跟潘局長説了!

    潘局長是一個視工作如生命、刻苦鑽研、永爭一流的好局長

    潘局長在工作上是有名的“拼命三郎”。由於長期超負荷工作,落下了一身病,特別是嚴重的腰間盤突出和面部神經痙攣,經常使他疼痛難忍。但他每天仍像一台上足了發條的鐘錶,一刻不停地擺動。

    潘局長到信訪局工作的第一天就給自己立了兩條規矩:一是每案必看,每卷必通;二是每天必須接待或約見上訪群眾。在上任第九天,向縣領導彙報信訪工作時,已對當時全縣的49起重要案件瞭如指掌,分析得頭頭是道。

    他始終堅持在信訪工作第一線,親自接待上訪群眾,親自審閱上訪卷宗,親自處理信訪難題。特別是他提出要轉變工作作風,變上訪為“下訪”,走出辦公室,走到上訪群眾中間了解情況,解決問題。他到信訪局工作不到兩年,共接待群眾來信來訪3848人次,深入基層“下訪”500多人次,解決重大疑難信訪案件107件,息訪104件!平均每天就要接待6-7人次,每週就要解決一個疑難案件!

    他還積極探索創新信訪工作機制,從接待、辦理、督辦入手,制定了系統的操作流程,改變了傳統信訪工作的方式,探索出信訪部門由“中轉站”向“終點站”轉變的新路子。

    潘局長常説,解決信訪案件不能簡單化,要有效地利用行政、法律等綜合手段,找到問題的癥結,對症下藥。涉法訪,一度是困擾我縣的老大難問題。作為信訪局長,他不是簡單地把案件轉交給法院,而是經常捧著信訪卷宗認真研究,向法院同志諮詢有關法律問題,並結合案件研究法律,對處理涉法信訪問題提出建議,縣法院的同志們親切稱他為“編外法官”。

    潘局長還有一個“政策專家”的美稱。許多職能部門負責同志和潘局長一起研究處理信訪案件後都感嘆:“潘局長對政策規定掌握的比我們還清楚,不僅能對要處理的問題提出明確的要求,還能幫助出主意、想辦法,我們服氣。”

    在處理一起因勞保問題上訪的案件中,潘局長當場列舉十幾條相關政策規定,並提出切實可行的處理意見。一位從事這方面工作的老同志讚嘆説:我幹這行快三十年了,但掌握的政策和規定還沒有潘局長多呀!

    潘局長敢於面對複雜矛盾,勇於化解矛盾,善於處理信訪難題。局裏同志都説,不管遇到什麼樣的難事、險事,只要潘局長在場,我們心裏就有底。今年4月7日,劉二堡鎮100多名貂貉養殖戶,因為對養殖小區補助款數額有異議,傍晚堵在鎮政府門口準備越級上訪,情緒非常激動。當時潘局長剛剛從北京出差回來,他來不及休息,就帶著我們直奔這個鎮。我們趕到這個鎮的大門口時,迎面看見的是黑壓壓的人群。這個場面,是我從事信訪工作以來很少見到的。潘局長下了車,直接走進情緒過激的人群中,喊道:“我是縣信訪局局長,有什麼事大家跟我説!”現場有哭訴的、還有情緒激動罵人的。潘局長耐心地傾聽著,認真地記錄著。然後他對群眾説:“鄉親們,我非常理解你們的心情!我也是農家院長大的,將心比心,很理解你們的難處!但是,咱不能一著急就蠻幹哪!上訪得依法、逐級、有序。你們一定要相信黨和政府!” 經過潘局長耐心而誠懇的勸説,這些群眾陸續散去了。當最後一撥群眾跟潘局長握手告別時,已經是深夜11點了。像這樣的群體訪事件,他總能一次次化解,令同志們敬佩不已。

    尤其今年,是非比尋常的一年。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瀋陽市開展了信訪穩定“百日會戰”活動,各區縣市都要建立信訪大廳,積極探索建立正確處理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的新模式。遼中縣的工作任務也非常繁重,市裏交辦我們51件重點信訪案件,我們自己又排查出縣本級20件重點疑難信訪案件。潘局長比以前更忙了,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從4月19日“百日會戰”開始到5月9日,僅僅20天,我們息訪市交辦的重點信訪案件13件,縣重點疑難信訪案件12件,名列全市前茅。

    潘局長是一個的淡泊名利、關心同事、凝聚團隊的好局長

    潘局長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的人,但他對同事、對下屬卻關心備至。他對我們政治上關心,業務上指導,在他任局長一年多時間裏,經他培養推薦,有7名同志走上了新的領導崗位,大家稱讚他把信訪局隊伍帶活了,跟潘局長干工作氣順勁足。局裏一名老同志退休,他自己掏錢請吃飯,還送上鮮花。同事的父母或愛人過生日,只要他知道,都送上生日蛋糕和真誠的祝福。

    潘局長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這些年,他推了多少次功,讓了多少次榮譽,人們已記不清了,熟悉他的人都這麼説,這是“作良習慣”。就在他去逝前不久,縣委、縣政府決定推薦他為瀋陽市勞動模範。但是,潘局長堅持跟縣領導説,如果縣裏對我們信訪局的工作給予肯定的話,就把“勞模”的稱號給一線工作的同志。接訪一線的同志受的苦、挨的累最多!在他的再三堅持下,這個榮譽最終讓給了我!但我心裏最清楚,這個勞模,潘局長才名副其實,當之無愧。要説吃苦、挨累,他比我們誰都多!要説一線,潘局長什麼時候離開過一線哪!

    今年5月3日,為期一週的全國信訪局長學習班在井岡山開班,全市郊區縣惟一一個名額給了他。但是,考慮到當時信訪工作比較忙,他還是放棄了。事後説起這件事,我們大家都後悔不已:“要是當初勸潘局長去,他也許能躲過這一劫。”

    潘局長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他的事跡,我幾天幾夜也説不完;我們對他的感情,幾天幾夜也説不盡!

    潘局長啊,我現在告訴您:

    您建了一半的新信訪大廳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了!市委書記説我們縣建的信訪大廳是最好的!

    您日夜操勞的市裏交辦的“百日會戰”重點案件已經全部結案,息訪率為百分之百,我們縣是全市第一啊!

    潘局長,您安息吧!我們一定會完成好您未竟的事業,把遼中建設得更和諧、更美好!

    謝謝大家!

責編:趙旋璇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