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潘作良的“愛鄉情懷”

 

CCTV.com  2008年07月17日 14:1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瀋陽日報  

  在採訪中,我們深深體會到,已故遼中縣信訪局局長潘作良,之所以那樣忠誠敬業,那樣無私奉獻,那樣清廉儉樸,那樣鞠躬盡瘁,皆因他有一種愛家鄉、愛百姓的“愛鄉情懷”。這位年輕的農村幹部出生在遼中大地,喝著遼河水長大,20餘年在鄉鎮、縣城工作,無論走到哪個崗位,都深受村民群眾和領導、同事的好評。這一切都是他用愛換來的回報。

  有了這種“愛鄉情懷”,潘作良工作起來就不知索取、只知奉獻。他的同事介紹説,潘作良專愛幹那些人家不愛幹的活,喜歡“挑”那些沒有好處的崗位。是啊,在常人眼裏,當官有榮譽、有地位、有權力,沒有“好處”的苦官、累官誰愛幹呢?可潘作良當官不是去想個人有沒有好處,而是完全想著對百姓有沒有好處。所以他幹了20年的鄉鎮長,處處都留下了好口碑。而他家庭的生活仍是幾十年如一日,清廉儉樸。有鄉民感嘆道:鄉鎮長這位子不是沒“好處”的,可他不貪不佔,20年還住著70平方米的破樓房,少見哪!

  有了這種“愛鄉情懷”,潘作良幹一行愛一行,把大家當小家一樣地過日子,把百姓當父母一樣地對待。他經常到外地出差,吃住行處處節省,住最便宜的招待所、小旅館,連同事都説他“摳”。他認為公款也是老百姓的錢,百姓的錢就是血汗錢,不能隨便花。到信訪局工作後,他一年四季堅守著自己的崗位,每年大年除夕一直守到夜裏11時才回家過年。遇到上訪的特殊困難群眾,他經常是自掏腰包,拿出三百五百元錢接濟別人。

  古今但凡英雄豪傑、先進模範,都有“愛鄉情懷”,都能甘願為自己的祖國、家鄉和人民拋頭顱、灑熱血。潘作良生前沒有豪言壯語,他的願望也不是女兒大學畢業後如何高就,家庭生活如何改善。他只希望信訪局的辦事大廳能早一點建起來,把全縣歷史遺留的信訪戶問題全解決……

  讓我們記住,解放戰爭時期的1948年,遼中縣出了個少年英雄謝榮策;60年後的2008年,遼中熱土上又輩出了一位時代楷模,他叫潘作良。

責編:趙旋璇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