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敬業奉獻模範許振超:敬業奉獻一輩子
——山東省青島港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固機經理、工人技師許振超
![]() |
人物小傳
許振超,中共黨員,1950年1月出生。1967年青島二中初中畢業,1974年進青島港工作,現為青島港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工程技術部固機經理,工人技師。
他曾先後榮獲青島市勞動模範、青島市優秀共産黨員、山東省有突出貢獻工人技師、山東省自學成才先進個人、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中國海員建設工會金錨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交通系統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産黨員等榮譽稱號,被譽為新時期産業工人的傑出代表。
創新是敬業奉獻的關鍵
憑着“幹就幹一流,爭就爭第一”的韌勁,許振超練就了“一鉤準”、“無聲響操作”等“絕活”,主持編寫了國內第一本港口橋吊作業手冊,被眾多專業院校列為教材;打破橋吊司機一年才能出徒的慣例,創出了一套“累計動車60小時即可出徒”的培訓辦法;把“國獎”標準引入日常管理,形成了科學規範的管理體系,培養出一支“技術精、作風硬、效率高”的優秀團隊;帶領全隊創出了無論多大船10小時以內完成作業的全國最高效率,創造了集裝箱單機單船裝卸效率世界最好紀錄——振超效率。
許振超説,“成績的取得,要靠一支勇於創新、善於創新的團隊”,“創新+團隊=效率+效益”。正是靠着這種理念,許振超帶出了一支有着非凡創新能力的團隊,不斷創造出新的“振超效率”、“振超效益”!
2005年年初,青島港引進了兩台世界最先進水平的75噸雙吊具、雙小車大型集裝箱橋吊。面對龐大的橋吊設備,面對複雜的技術難題,面對厚厚的説明書,許振超和他的團隊沒有畏難和退縮。在最短的時間內,他們組織制定了周密的調試方案,對所有項目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地進行調試。經過反復試驗發現,原設計的新橋吊門架吊具,嚴重影響司機的操作視線,不僅不能提高裝卸效率,還直接影響安全生産。於是,他們立即着手研究,大膽提出改造方案。
廠家充分論證和實驗後,接受了他們的建議,對吊具進行了改進。 青島港33台集裝箱橋吊、77台集裝箱場橋,每月都要投入大量資金保障其正常使用。怎樣才能為公司節省這筆費用?許振超和他的團隊打起了“算盤”。輪胎吊是公司耗油第一大戶,油改電項目也是世界上迄今沒有攻克的難關。振超團隊偏偏第一口就啃住了這塊最難啃的骨頭,一幹就是一年。試驗失敗,改進再試驗;再失敗,再改進……
400多個日日夜夜的鑽研攻關,經過無數次研究和論證,他們在國內外首次採用了移動滑觸線的供電技術方案,使輪胎吊既實現了靈活變換堆場作業,又消除了原有的缺陷,完美地兼容了軌道式和輪胎式集裝箱龍門起重機的優點,不但投入技術改造費用低、能耗低、維修保養成本低,而且噪音小、廢氣零排放。
在這之前,一台輪胎吊完成一項作業要花100元,油改電後僅需40元,全港一年就節支3000多萬元。作業時的噪音也由原來的90分貝左右降到僅相當於一台變頻空調工作的聲音,廢氣排放幾乎為零。
新知識是敬業奉獻的基礎
青島港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常德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自豪地説:“為什麼會有振超效率?許振超對下面的一幫子人能夠領起來。在他的帶動下,許振超的絕活、振超效率,80%以上的員工都能熟練掌握,許多工人還掌握了新的絕活。世界紀錄之所以不斷被刷新,是因為振超效率賦予了新的內涵,這不僅是許振超一個人的力量,更是他帶動下的團隊的力量。”
翻開振超團隊的檔案:2005年以來,團隊先後獲得過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優秀服務品牌、山東省青年突擊隊、全國用戶滿意明星班組、馬士基世界碼頭操作龍虎榜冠軍等榮譽稱號;班組513名員工中,有多名員工獲得過全國優秀青年技師、全國交通技術能手、山東省首席技師、山東省傑出青年崗位能手、青島市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涌現出“橋吊專家”、“電器專家”、“劉洋神繩”、“浩然神功”等員工品牌;十幾名優秀的年輕大學畢業生被部門選拔到維修指導崗位。 振超團隊優秀人才的不斷涌現,正是“振超效應”最直接的體現。這源自許振超榜樣的力量,也得益於振超團隊科學、完備的學習培訓。
團隊每年對員工進行規定學時的培訓,聘請外國專家、國內同行來講課。許振超經常講:“三天不學習,工作就落伍。困難在面前,竅門自己找。” 每週兩次學習,一次學習交流會。會上,無論是技術員還是橋吊司機,都要把工作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和解決辦法整理出來交流,誰都不能搞技術封鎖。橋吊隊專門創建了“網絡學習和交流”網頁,把技術資料、技術信息都搬到了網頁上,人人都能學得到。用許振超的話來説,這就是要做到“經驗互補、資源共享”。
許多員工深有體會地説:“通過這樣的技術交流,感到自己的維修技術和操作技術提高得非常快。時間不長,就上了一個大臺階。” 不僅如此,隊裏還把大家組織起來,建立了學習活動室,成立了讀書小組、英語學習小組、技術攻關小組、計算機學習小組。
高目標是敬業奉獻的動力
許振超進入青島港工作30多年,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把學習作為幹好工作的第一需要,掌握了高壓變配電、電力拖動、計算機、數字控制技術、網絡通信等多學科的專業知識。港口的橋吊已5次升級換代,每一代機型,他不僅會開會修,而且深入“心臟”苦苦鑽研,大膽創新,用4年的時間倒推了瑞典BBC和美國GE不同型號的12塊電路板,繪製標注了兩本厚厚的“難得”的技術圖紙,能夠熟練判斷和排除橋吊機械故障,並創造了一系列大型機械維修、裝卸工藝流程領域的成功經驗,完成技術革新百餘項。
就這樣,許振超從一個初中畢業生,成長為一名掌握現代技術的“橋吊專家”。許振超給自己立了一個規矩——雖然黨和政府給了那麼多的榮譽,但自己永遠是一個工人,本色不能丟,決不當“吆喝”隊長。他在日記中寫道:“國企幹部,就是給職工打工和服務。好的風氣,帶出好人,差的風氣,好人變壞。”
最近兩三年,“振超效率”産生了巨大的名牌效應,青島港的知名度越來越高,隊裏新來的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可許振超並沒有放鬆對他們的要求,而是讓他們從擦橋梯、注潤滑油、換鋼絲這些橋吊工作中最苦最累的活幹起。個別大學生想不通,工作敷衍,情緒低落,許振超發現後二話沒説,登上70多米的橋吊自己動手幹了起來。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金牌工人”的內涵,感染和帶動着周圍的同事。
作為振超團隊的領軍人,許振超經常思考加強團隊建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工作中,他逐步總結出“六化管理法”,即:人員管理親情化,安全管理全員化,基礎管理檔案化,工作考核指標化,環境管理標準化,全員學習知識化,從而使團隊形成一個親情濃濃的和諧大家庭,大家互相關心、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也互相提醒、互相監督,人人肩上有指標、有壓力、有動力。
許多員工説:“在橋吊隊工作雖然很辛苦,也很單調,但跟着許隊長干,每天都能學到新知識、增長新本領,而且大家都很團結,比、學、趕、幫、超,心情很愉悅,感覺越幹越願意幹。” 近年來,振超團隊先後創出了一大批新的響噹噹的“振超效率”,也取得了十分可觀的新的“振超效益”,比如:橋吊小車牽引鋼絲繩更換“一瞄準”,橋吊編碼器“一移準”,發動機運行零故障,電氣活地圖,設備一般電氣故障15分鐘排除,5小時橋吊起升鋼絲更換,3小時胎吊起升鋼絲更換,故障維修零返修等等。2007年以來,振超團隊連續6次打破世界集裝箱裝卸生産紀錄,“振超效率”也刷新了鐵礦石卸船的世界紀錄。(宋學春)
模範感言
雖然黨和政府給了那麼多的榮譽,但自己永遠是一個工人,本色不能丟,決不當“吆喝”隊長。
責編:陳昌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