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關注未成年人 別給孩子過大的壓力

 

CCTV.com  2008年05月08日 20:02  來源:光明日報  

   

    前不久,一組關於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狀況的調查數據,再度調動起人們對青少年成長之路的憂思。

    這份由全國婦聯完成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各年齡段兒童的睡眠時間均未達到國家規定,其身體發育將因此受制。

    此外,學校和家庭給予兒童雙重學習負擔,超半數中小學生視學習壓力為最大煩惱。

    在素質教育旗幟高揚,減負之舉接連推出的今天,中小學生的“生存”狀態為何依然堪憂?記者隨後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進行的採訪,似乎使問題的嚴重性更加凸顯。

    據孫雲曉介紹,1999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聯合全國少工委對全國10個省(區、市)46個區縣的中小學生進行的大規模調研發現,半數以上中小學生學習超時,睡眠不足;而6年後的2005年,對原地區進行的對比性調查顯示,上述情況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更加惡化。

    “這説明什麼?!”

    “説明學生壓力更大了,負擔更重了,競爭更加激烈了。”孫雲曉言辭肯定。

     誰讓孩子壓力越來越大

    是誰讓孩子的壓力越來越大?

    “父母。”專家態度明朗,而記者採訪的幾位家長對此也毫不諱言。

    “我們確實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我們確實採取了各種措施減輕學生負擔,但學生的學習壓力卻沒有從根本上掃除。”為什麼?作為資深的青少年問題專家,孫雲曉的心中交織著無奈與急切。

    調查顯示,有近七成的學生每天要用一定的時間完成家長佈置的課外補習作業。30%以上的學生上學業補習班。超過20%的學生上興趣特長班。

    而來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則揭示了這一狀況的根源:54.7%的中小學生父母希望孩子能讀到博士學位,83.6%的中學生父母要求孩子考到前15名。

    孫雲曉分析指出,“這兩個數據清晰地説明,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今日父母對孩子的過高期望,脫離了中國的實際狀況,也違反了學習的規律。”

     父母在無奈與矛盾中抉擇

    警惕“童年恐慌”,是近年來孫雲曉和他的同事大聲疾呼的一個嚴肅課題,“童年恐慌”特指兒童因面臨巨大壓力(尤其是指與學習有關的壓力)所導致的童年缺失而出現的一種較強烈的焦慮心態。而事實上,任何一個父母都不可能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經歷這樣的“童年恐慌”,任何一個父母都深知,自己的孩子是“愛玩兒”、“求樂”的。

    李女士的兒子在一所重點小學上三年級,從一年級第二學期開始,她每個週末抽一天時間讓孩子上英語班和奧數班。“沒辦法,只堅持了一個學期就不行了。你不學,別人都在外面學,我們不就落後了?把你逼得只能上。而且家長之間互相攀比,讓我很矛盾,也很苦惱。”

    李女士説她的孩子即便這樣也算是輕鬆的,“據我所知,有的同學晚上9點下了課後班,回家還得彈會兒琴,背點單詞,折騰到十一二點才能睡。”

    一個小學三年級孩子的母親,她的“掙扎”才剛剛開始。而她對未來的判斷頗有些悲觀,“永遠解決不了,只能愈演愈烈。”

    不情願又不得不,是什麼逼得孩子的父母們如此左右為難?

    孫雲曉用“重點情結”、“精英情結”概括當前父母們望子成龍的心理特點。“過去的目標是考上大學,現在不再是上大學那麼簡單,而是要上好大學。怎麼上好大學?重點高中,重點初中,重點小學,甚至重點幼兒園。”

    競爭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孫雲曉説,這些年,壓力的低齡化趨勢日漸明顯,出現的非常鮮明而激烈的競爭點,一是幼兒園升小學,導致幼兒教育的小學化。“為了使自己的孩子在接受測試時顯得優秀,逼著幼兒園開課”,孫雲曉用“災難性”來評價這一壓力下移的後果。二是小升初,其競爭之慘烈從小學生成為公共外語考試主角的現實中可見一斑。

    “中國教育的優質資源沒有增加,而人們對子女的期望值卻在不切實際地成倍增長,與此同時,就業壓力也導致了恐慌心理的蔓延。”更為嚴重的是,“父母的壓力不斷傳遞給孩子,已經成為一種慣例,使競爭成為一種習慣。”“這是非常可怕的,”孫雲曉説,“許多孩子認為,‘我不拔尖就不是好孩子’,這是對孩子心理的一種極大的傷害。”

     覺醒從現在開始

    頗有些耐人尋味的是,此次發佈的調查表明,80%以上的家長重視兒童的全面發展。在回答“家庭教育最大的成功是什麼”時,按照回答比例的高低排在前3位的是:“孩子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49.2%)、“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21.3%)和“培養出對社會有用的人”(9.8%)。

    觀念與行動,父母們無疑存在著某種矛盾。而在孫雲曉看來,這是一種進步。

    “從觀念上講,父母知道素質教育對孩子是最好的,但又覺得遠水解不了近渴,不能畫餅充饑,當前最有效的還是分數、名次。”

    “從過去認識上存在誤區,到現在表現在行動上的誤區,這是父母們最大的變化。”孫雲曉説,隨著兒童權利的張揚,以人為本思想的普及,已經有很多父母通過送孩子參加社會實踐、體育活動等,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現實中,的確有一些明智的父母已經在努力堅守素質教育的信條。J女士的兒子就讀于北京一所著名中學,從小學到初中,她幾乎沒給兒子報過任何課外班。儘管孩子身邊99%的同學都在上各種輔導班,儘管孩子已經不只一次地抱怨因為沒上提高班而與同學有了差距,但她至今仍然頑強地堅持著,“我們不跟別人比。能力強不強完全靠自己,絕不是交給輔導班就一了百了了。”

    “有了老師,你就會了?錯!學習本該回歸到自己。讓孩子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這才是學習的本位。在這個問題上,家長要先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一邊是素質教育的理想,一邊是固有評價體系下考試、分數、升學的激烈競爭,當很多人對這一問題感到破解無望時,J女士正以自己的方式尋求答案。

    孫雲曉同樣認為這不是什麼無解的難題。“只要觀念改變了,有很多路可以走。”

    “每個父母都在為孩子一生的幸福而拼搏。什麼是幸福?不是進名牌大學就是幸福。你的孩子只有身心協調發展,才是一生幸福的基礎。作父母的,如果真正樹立起這樣的觀念,你就會以寬鬆、平常的心態面對孩子的成績。”孫雲曉説。

    “當然,國家確實需要改變導向,把高考變成素質教育的指揮棒,而不是應試教育的指揮棒。”孫雲曉認為,這方面的努力一直沒有間斷過。從自主招生的試行,到部分省份開始推行的高考改革,到教育部近期推出的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可以肯定地説,素質教育的環境已經有了明顯改善。”

    孫雲曉特別忠告天下父母,要有一種戰略思維。“愛孩子是容易的事,對孩子真正的愛要表現出一種眼界,一種教育上的遠見卓識。”

    “愛孩子,就要為他的幸福著想。孩子的各種發展都有可能獲得幸福,幸福,就是讓孩子身心健康。” (記者 豐捷)

責編:劉園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