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2007網絡媒體寧夏行 > 正文
[編者按]2007年6月25日起,寧夏新聞網總編輯楊學農帶領有關人員,分赴寧夏各市、縣(區),就學習、宣傳、貫徹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加快全區跨越式發展步伐、加強網絡文化建設等課題開展專題調研與採訪活動,同時徵求各地對網絡宣傳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這項活動持續了兩個多月,涉及寧夏全區各市縣(區)。今天發佈市(縣、區)專訪第26篇(結束篇)。
銀川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城市,是寧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3區2縣1市,即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永寧縣、賀蘭縣、靈武市。總面積952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106平方公里。總人口145萬人,其中,回族人口37萬人,佔25.8%;城區人口83萬人,佔57.4%。
銀川市的經濟總量約佔寧夏經濟總量的一半(47.4%),進入全國城市綜合競爭力百強之列。2006年,銀川市的地區生産總值首次突破300億元,達335.29億元,人均GDP達到2.35萬元,按現行匯率計算,達到3000美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5.56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2.63億元。
銀川市區位優勢明顯。位於寧夏平原中部,東與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毗鄰,西依賀蘭山,自古就是絲綢之路上的商埠重鎮。銀川位於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等省(區)“呼-包-銀-蘭-青經濟帶”的中心地段,是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的重點發展城市。
“塞上湖城、回族風情、西夏古都”是銀川的三大特色。銀川區域內的天然湖泊濕地眾多,自然水面近萬公頃,水質良好,歷史上曾有“七十二連湖”的盛景,“塞上湖城”在西北獨具特色。銀川歷史悠久,遠在三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水洞溝遺址、賀蘭山古岩畫等是銀川歷史厚重積澱的充分表現;公元1038年西夏國王李元昊在此建都,與北宋、遼、南宋、金並立長達近兩個世紀名播天下,而西夏古國與樓蘭和龐貝古城一樣的瞬間失傳,成為千古之謎。銀川市是全國唯一的回族自治區首府和較為集中的回族聚居區,千百年來,勤勞善良的回回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回族文化,形成了濃郁的回族風土人情。
銀川市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於2005年下半年提出了新時期適合銀川市的發展戰略:即創建西北地區“最適宜居住、最適宜創業”的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其基本內涵是:“經濟繁榮、環境宜人、生活舒適、創業活躍、就業充分、教育發達、法制健全、文化先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近年來,銀川市興工強市,“一強五優”的産業格局初步形成,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全面建設,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初具規模,德勝、望遠、靈武羊絨等工業園區快速成長,工業規模迅速擴大、結構不斷優化;糧食總産穩定在80萬噸以上;第三産業發展層次進一步提升;改造新建了一批現代化商業設施,東西兩條物流帶初具規模;房地産業迅速發展,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西北風情”旅游品牌及“國際汽車摩托車旅游節”等旅游節慶活動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明顯改善,創業活動日趨活躍,寶塔石化等一批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壯大。
到2011年,銀川市的主要目標是:經濟發展又好又快,綜合實力和競爭能力顯著增強。地區生産總值爭取翻一番,達到650億元,年均增長14.4%;地方財政收入爭取翻一番,達到60億元,年均增長15%;單位地區生産總值綜合能耗降低20%;工業化水平達到中期階段。城鎮化不斷推進,城市特色鮮明、功能完善。城鎮化率達到70%;“五創”目標全面實現,城市宜居水平進入西部先進行列。和諧社會建設卓有成效,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元,年均增長7.5%和5.5%;社會就業比較充分,社會保障體系覆蓋城鄉居民;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教育質量全面提高;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廉價的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初步建立具有銀川特色的創新體系,全社會創業活力顯著增強;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生態環境繼續好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耕地保有量13.3萬公頃。政治建設有序推進,文化建設實現躍升。人民的民主權利充分保障;服務型法治政府基本確立;司法公正、高效、權威;民族和睦、宗教和順;“平安銀川”創建不斷深化;市民素質顯著提高;城市形象更加突顯;建立較為完善的社會誠信體系;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功;文化産業有突破性發展。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各級黨組織的執政能力明顯提高;黨的先進性得到保持和發展;幹部隊伍素質明顯提高。
責編:逯娜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