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華人世界):2008年8月18日,北京奧運會的比賽進入第十天,北京大學體育館裏掌聲雷動,一個特殊的發獎儀式正在舉行。對乒乓球迷們來説,這三張面孔再熟悉不過了,自1988年乒乓球正式進入奧運賽場以來,這三個身影沒有缺席過一屆奧運會,他們是:比利時的大塞弗、克羅地亞的普裏莫拉茨和瑞典的佩爾森。國際乒聯主席沙拉拉為三位“六朝元老”頒發了國際乒聯特別獎。三人中,比利時人塞弗尤其惹眼,上世紀90年代,他是極少數能讓中國男單金牌成為懸念的歐洲人,值得一提的是,塞弗成功的背後,時刻有一位中國人的影子。這就是他的外籍教練——王大勇。
王大勇,1945年出生於北京,18歲獲得全國乒乓球錦標賽男團冠軍,28歲從北京隊退役後擔任北京女隊主教練。上世紀7、80年代,中國應一些國家請求派出援外教練,王大勇接受派遣,在十多年時間裏先後在索馬裏、智利、厄瓜多爾等國家隊教授乒乓球,漸漸有了名氣。1989年,46歲的王大勇突然接到了來自比利時的邀請。
王大勇:比利時國家隊正好缺一個教練,就應徵,他們把消息告訴我了,反饋回來,説我們這兒應聘一個國家隊教練,就是你願意不願意來,我當時覺得對我來説也是一個發展的機會,而且我有多年的國外執教經驗,我認為我有這個能力,我自己有這個信心,所以就答應了這個邀請。
乒乓球起源於英國,上世紀80年代,世界乒壇由歐洲球隊與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共分天下。瑞典的瓦爾德內爾、佩爾森,法國的加蒂安等歐洲天才球員在中國家喻戶曉。然而在比利時,乒乓球卻是一個不太受關注的體育項目。初到這裡,王大勇過得並不輕鬆。
賽弗:我想最開始的時候 當有外國人來這裡 最大的困難是語言 王先生能説一些英語 因為他之前 去過別的國家 但是在比利時這個法語國家 他不會説法語 但是他很有耐心 總是在學法語 戴著耳機 剛開始的時候 需要一些時間來相互磨合。
不僅是語言,在文化、習慣和觀念方面,東西方也存在著較大差異,相對於表達直露、性情張揚的歐洲人,少言寡語的王大勇顯得深沉而低調。加上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很多歐洲人對中國還不了解,甚至還帶著誤解。比利時當時的輿論環境就給了王大勇很大壓力,一些偏激的媒體聲稱“中國教練不能指導歐洲選手”,個別球員也對他的執教能力産生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