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360度):從1987年“南海一號”被重新發現開始,中外考古界就一直非常關注這條古船。“南海一號”是一艘什麼樣的船?它搭載了多少珍貴的文物?為什麼在被發現20年後它才得以重見天日?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這艘宋代古沉船的前世今生。
800多年前,一艘古船滿載製作精良的瓷器、鐵器和銅器從國內某個港口出發,沿南中國海航行。誰知出發後不久,在距離海岸17海裏處,也就是現在的陽江海域沉沒,從此沉睡在海底20米左右的地方。
公元1987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來到這片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現任交通部廣州打撈局副局長的何偉章親歷了整個過程。
交通部廣州打撈局副局長 何偉章
一定了點就讓潛水員下去,那裏是27米水深,下去以後摸,他摸這個瓷片不行,就用一個抓鬥,大抓鬥,往下一抓,抓了一大抓鬥上來,一放在甲板面上,全是我們國産的那種陶瓷
經鑒定,這些瓷器主要是福建德化、浙江龍泉、江西景德鎮等古代著名窯口燒制的珍貴瓷器;同時發現了一條之前從未見過的銅鎏金腰帶。有專家認為,它們極有可能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立即引起世界考古學界矚目。1989年,該船被國家文物局正式命名為“南海一號”。此後,我國文物部門曾與日本簽署過合作協議,然而迫於當時資金、技術等各方面限制,考古調查和打撈工作幾度擱淺。
2001年4月,張威帶領的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在廣州宣佈開始對“南海一號”展開大規模考古調查。2002年3月到5月期間,水下考古隊找到沉船,挖開淤泥,進入船中,打撈出文物4000多件。
考古工作者初步推測,“南海一號”船體保存相對完整、文物堆放整齊,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沉船,因此文物專家提出了“完整保護、完整打撈”的建議。
2005年12月28日,用於陳列“南海一號”及其相關文物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開工興建。標誌著“南海一號”整體打撈的準備工作正式開始。
2007年1月16日,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往“南海一號”宋代古沉船所在海域,開展“南海一號”整體打撈前最後一次的海底勘查。隨著打撈和文物部門工作的不斷深入,又有大批珍貴文物出水。
這條現存于廣東省博物館的鎏金腰帶,長1.7米,由四股八條金線編織而成,表面裝飾有纓絡紋飾,充滿異域風情。正是它的出現,才引起人們對這片海域的關注,從而開始了“南海一號”的考古和打撈工作,和它一起出現的還有小巧精緻的粉盒、頸瓶等瓷器。讓考古學家們倍感興奮的是2002年的探摸,出水了大量更加精美的瓷器。
考古人員還在沉船周邊提取了大量鑄有“宣和通寶”等字樣的銅錢,“宣和”是北宋徽宗的年號,這為進一步推斷這條船製造和沉沒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線索。除此之外,在水下保存相對完整的船體本身也是很重要的文物。
目前,這些出水文物都已經被很好的保護起來,今年剛剛出水的文物部分還在清理之中。
更多精彩視頻:
責編:張托雅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