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世界週刊):
康輝:
歡迎打開新一期的《世界週刊》。
近來,我們的近鄰孟加拉國遭到強風暴襲擊,3千多人遇難。有學者認為,這場災難與全球變暖有關。正巧,聯合國也在不久後發表氣候報告説,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需要各國共同應對。可是,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圍繞著全球變暖、還摻雜著環保經濟、環保政治等諸多複雜因素,眾口一詞的全球變暖也許是一口"陷阱"。今天,我們的視線就來關注有關氣候變暖的事實與爭論。
2007年11月15號夜,強熱帶風暴"錫德"掀起6米大浪,襲擊了孟加拉國南部地區。截止11月22號,死亡人數增至3199人。
據紅新月會估計,風暴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接近1萬人。1970年,強熱帶風暴"博拉"曾導致孟加拉國50多萬人喪生。1991年,另一場強熱帶風暴造成孟加拉國14萬人死亡。
在風暴發生兩天之後,17號,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發表報告,以前所未有的強烈語氣強調:全球變暖已經成為"明顯"的事實,如果各國不採取緊急行動,將可能帶來 "突然和不可逆轉的"影響,其中包括:重大災害性天氣的增加。
個別環保組織立即聯想到孟加拉國的這次風暴。不過,業界的看法要謹慎一些。
任勇:上周發生的(孟加拉國)強熱帶風暴,肯定有其複雜的氣候形成原因,但有一點可以認為它與氣候變化,或者是氣候變暖有關係……由於全球變暖以後引起大氣環流的改變,可能造成一些極端的氣象災害,像強熱帶風暴、颶風、還有乾旱,那麼這些自然災害實際上在孟加拉等島國,或者是海岸國家都有發生。
為了更具説服力,聯合國報告將以往的監測數據進行了對比。與1850年相比,2000年地球的平均氣溫上升了1攝氏度,而同期海平面上升了20厘米。
報告預計,在本世紀,地球溫度將上升1到6度,海平面將上升18到59厘米。北極冰雪將逐漸融化,到2100年,北極附近的格陵蘭島將被淹沒。而如果氣溫上升1.5攝氏度,全球20%到30%的動植物物種將面臨滅絕。
似乎擔心這些枯燥的數字缺乏足夠的影響力,11月9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身體力行,親往冰天雪地的南極喬治王島考察。
聯合國秘書長 潘基文:所有人都應該為(保護)這些(自然)寶藏承擔責任,為了我們的下一代。
17號,潘基文再次警告:"世界正處在巨大災難的邊緣","包括紐約、孟買等沿海城市將被淹沒"。
與此同時,在亞洲,東亞峰會領導人簽署了《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新加坡宣言》;
在歐洲,歐盟外長理事會決定建立"全球氣候變化聯盟";
在非洲,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研討會通過了《突尼斯宣言》,呼籲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暖。
康輝:
當全世界都在討論氣候問題的時候,説明這個問題已經成了一個大問題。
全球是不是在變暖?因何變暖?在科學界,一直存在爭論。變冷派和變暖派,人類活動派和非人類活動紛紛拿出證據為自己的觀點辯解。
看來,全球變暖,這個在常人眼裏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問題,還徘徊在"科學陷阱"的周圍。
任勇:氣候變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現代的氣候變化,應該是自然因素和人類因素綜合的結果。
自然因素和人類因素誰是主導?影響如何?在科學界長期以來並沒有定論。
2005年5月,主張全球變冷的《衛報》觀察家蒙比奧特向變暖派學者埃貝爾發起挑戰,打賭5萬美元,賭全球氣溫將會下降。埃貝爾以還要供養4個孩子上大學為由,拒絕應戰。
同年8月,兩名變冷派俄羅斯科學家與變暖派英國氣象學家安南打賭,比較1998-2003年間及2012-2017年間的平均溫度。如果屆時溫度升高,將輸掉1萬美元。安南毫不示弱,追加1萬美元賭注挑戰變冷派首領美國氣象學家林森。但林森只同意賭300美元,結果不了了之。
更富有戲劇性的是美國前副總統戈爾。他拍攝的反映全球變暖的紀錄片《不可忽視的真相》,為他贏得了奧斯卡獎和諾貝爾和平獎。但在英國卻遭到了質疑。倫敦高等法院法官伯頓説《不可忽視的真相》是部政治電影,片中有9處錯誤,最誇張的是宣稱海平面"在不久的將來"就會上升6米,"顯然是危言聳聽"。
3月8號,英國廣播公司播出了一部叫《全球變暖大騙局》的紀錄片,採訪了9位研究氣象學、海洋學、生物地理學和古氣候學的教授。這些學者認為,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並不見得是人類活動,而很可能是太陽黑子和宇宙射線。
這一次,聯合國機構公佈的報告重申:近50年的氣候變暖有90%的可能是人為造成的。
任勇:為什麼人為活動能夠造成氣候變暖呢,主要是我們日常生活、生産活動過程中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像煤炭、石油,那麼我們消耗這些化石能源就要排放二氧化碳,同時還有像農業生産活動裏面,水稻種植業排放大量的甲烷氣體,這些氣體排放到大氣以後會形成穩定的氣體層,這個氣體層阻止了地面熱量的擴散,會提高大氣的溫度,這有點像我們蔬菜大棚的效用,是一樣的。
康輝:
下周,聯合國將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環境會議,正式公佈氣候問題報告,希望給有關全球變暖的爭論畫上一個句號。
不過全球變暖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問題,還夾雜著經濟利益的搏弈。
這是孟加拉國的一座拆船廠。
工人們用簡陋的設備把來自發達國家的萬噸油輪分解。
但是油輪內的廢油卻留在了曾經美麗的海灘,工人由於缺少保護,時刻面臨鉛中毒的危險。
拆船業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環保關係的縮影。很多高污染的廢舊船舶,如果在發達國家拆解,將付出鉅額成本,交高額罰款。但如果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拆解成本以及對發達國家的污染將大大減小,但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可能是生態災難。
2007年11月19號,綠色和平組織在一份名為"亞太煙霧"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對於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發達國家必須承擔更大的責任。
斯裏尼瓦 綠色和平組織氣候問題負責人:我們要説的是,因為工業化國家的漠不關心,今天的形勢才會變得這麼嚴峻,全球變暖才會變得這麼嚴重,因此它們應當首先承擔責任。
據統計,自18世紀末工業化革命到1950年,發達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到95%。1950年到2000年,發達國家排放的比例仍然達到77%。因此,《京都議定書》要求發達國家在2008年到2012年率先履行減排義務。
"碳排放交易",這是最近幾年才火起來的新生意。
根據《京都議定書》,工業化國家可以通過幫助發展中國家節能減排,來增加自己的碳排放量。換句話説,發達國家雖然承諾要減少排放,但它們實際上可以不完成任務,因為可以通過到發展中國家投資環保的形式來合法地購買"排放指標"。
這樣,發達國家可以花錢買"超排"。而貧窮國家只好過著沒有污染的"簡單生活"。這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剛剛邁開發展步伐的非洲十分不利。
什科瓦蒂 經濟學家:有關環境問題的辯論背後是有人試圖在扼殺非洲夢,非洲夢就是發展。
任勇:氣候變暖表面上看是一個環境問題,但實際上是一個能源問題。能源的消費和經濟增長方式的問題,所以假如説給一個國家,限定一定的溫室氣體排放的量,就意味著要限制你的能源消費的總量,就限制了你的發展的空間,所以這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溫室氣體減排上的,主要鬥爭或者説分歧的本質。
康輝:
有意思的是,拍攝記錄片《不可忽視的真相》的戈爾,曾經被媒體看作是能"預測潮流的人"。因為在他擔任美國副總統時,曾經極力倡導互聯網革命,結果掀起了一股網絡熱潮,網絡經濟應運而生。這一次,戈爾極力推崇環保,是否預示著"環保經濟"也將是一股新的熱潮?
也許"環保經濟"已經不是新鮮詞彙,"環境政治"這個概念也越來越多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1966年,學者斯坦利 霍夫曼提出"低政治"的概念,第一次把經濟和福利問題納入了政治家的視野。
1970年4月美國2000多萬人舉行民間環保遊行,推動了1972年聯合國首屆人類環境會議的召開。
進入80年代,歐洲紛紛成立以環保為主題的"綠黨",成為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1998年,德國綠黨領導人菲舍爾出任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綠黨進入執政核心。
如今,這股綠色也流行到了美國。在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敗北的戈爾自從投身環保以來支持率飆升,要求他再次參選的呼聲高漲。
今年夏天的八國集團峰會上,全球變暖成為主要議題,表明國際政治開始從注重國際安全的"高政治"轉向以環保、福利為重心的"低政治",環保也從國內政治擴展到了全球政治。
不過,場內談環保,場外照樣抗議不斷。
在批評者看來,八國領導人談的"環保" 其實是一種新興資本全球化的委婉説法,因為發達國家在環保技術方面佔據領先地位,他們試圖將自己的環保標準和技術推廣到全球,進而在經濟上獲利、在政治上爭得主導權。
環保,到底是嘴裏的"餡餅"還是地上的"陷阱"?恐怕爭論將會繼續下去。
康輝:
1995年,正當全球化問題討論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德國《明鏡》週刊的兩位記者寫了一本名為《全球化陷阱》的書,講述了全球化的各種後果。在書裏,作者寫道:
悲觀主義者説:全球化是陷阱。
樂觀主義者説:全球化是機會
這樣的評價方式,對於目前鬧得沸沸颺颺的"全球變暖"問題來説,在某種程度上也許同樣適用。
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
面對全球氣候變暖,我們責無旁貸,如果不加以應對,將是個陷阱。
而如果積極解決,也許會生出新的機遇。
責編:張蘭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