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百姓故事]飛天夢

 

CCTV.com  2007年11月05日 17:26  來源:CCTV.com  
進入[東方時空]>>

CCTV.com消息(東方時空10月2日播出):

  我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于2007年10月24日晚18時零五分在西昌發射成功。在一年前,三枚北航一號探空火箭也在西昌發射成功,“北航一號”的設計和製造者是當時14名北航大四的學生和老師,在一年後,嫦娥一號發射成功2小時後,他們被邀請到了中央電視臺新聞會客廳的演播室,暢談他們的飛天夢。

朱浩

第一枚北航一號以67度角發射成功

這十幾位學生分別來自宇航學院的飛行器設計專業

  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對神秘的太空充滿了嚮往,但真正實現飛向太空的夢想已經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事情。到目前為止,能夠幫助我們進入太空的工具只有一種,那就是火箭。火箭的製作成本昂貴,被稱做是最精密複雜的飛行器。每設計製造一枚火箭都要經過反復的試驗。

  張莘艾:其實在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自己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就想這麼大一個項目竟然交給我們本科生去做。我們能做出來嗎!?當時就有這種想法,但是突然就心中就挺激動的,就覺得自己想實現 作為一個航天人想要做一個具體的東西,學了這麼多年學了三年多四年的時間,有這麼個機會。當時就想知道就知道想把這個東西做成功其實挺困難的,有挺多困難在。

  何小英:我第一反應是覺得不可能實現,因為我覺得學生做還是有很大困難吧!然後跟老師講了我的想法後老師説,我們還有很多專家可以指導,就是説從他的角度來看是可以做出來的,然後我們才覺得有點信心吧。

  這十幾位學生分別來自宇航學院的飛行器設計專業,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和探測制導與控制專業。由於品學兼優,他們已經被學校保送為碩士研究生。 飛行器設計專業的朱浩被任命為項目組的組長。

  朱浩:因為探空火箭技術含量不是特別高,有一個發動機然後有一個控制,再加上一個總體的外形。如果沒有問題的話就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當時這樣想的,一腔熱情也充滿自信。

  2005年11月25號探空火箭項目小組正式成立並開始工作。組員們想到大學四年所學的專業知識即將派上用場,都顯得很興奮。

  2006年的春節過後,火箭的設計工作宣告完成。同學們把設計方案送到了國家某航空設計院請專家指導。

  薛松柏:我們就感覺自己設計的已經很完美了,什麼東西也挺好的。但是那個總工程師説了最後給我們來了一句,簡直就是木匠活!挺打擊的。因為很多東西的確和他們工程上的很有距離,不是説距離的問題,是很有距離。

  張玉珠副院長:應該説他們考慮的問題,有些問題不是特別實際。就有些東西是書本上的,從設計的先進性啊這些考慮到了,但是在實施起來在實際製作上不是那麼切合實際。

  專家認為他們的設計方案偏重理論,實際操作性較差。同學們認真的記下了專家的意見,對設計方案進行了修改。尤其在設計方案的可操作性上做了很大改進。一個月後火箭進入零部件生産階段。

  2006年5月31日,項目小組準備對發動機進行地面熱試車實驗,實驗的成功與否將直接關係到下一步火箭能否如期發射。

  在實驗開始前的最後時刻, 張莘艾還在現場仔細查看自己設計的發動機。

  張莘艾:我當時的感覺就覺得心臟就是跳的速度明顯比平常快一點。當時就聚精會神地看著我們大屏幕。

  張莘艾:我們整個發動機工作時間是五秒鐘,剛剛前面一秒鐘的時候它的壓強風也出來了,包括最後達到它的穩定壓強,這個過程當中就非常好。但是突然到了一點五秒的時候,它的那個燃燒室壓強突然降低,降低到一個值之後,一直工作到發動機的結束為止。這當時的話 當時就是説在一點五秒沒有看它,工作結束的時候,已經聽到老師説這個失敗了。

  張莘艾:問題出在你這個部分的時候有可能心裏有極強的一種就有那種內疚感,就覺得特別沮喪。然後就覺得有可能就覺得因為自己的失敗,有可能是自己經驗不足,有可能自己當時設計考慮的不是特點週全,就讓導致了整個這個經濟上的投入就化為泡影。那所有的東西的話,責任就可能在你張莘艾。

  幾天后,同學們幫著張莘艾找到了失敗的原因,是噴管的産品質量出了問題,和張莘艾的設計沒有直接關係。但項目小組還是把所有數據重新進行了一次測算。

  兩個月後,發動機的地面熱試車試驗再次進行。

  張莘艾:超過了一點五秒之後沒有出事情,然後就看著後面。曲線跟我們設計的非常吻合,當時的心情就是激動,然後渾身有點起雞皮疙瘩那種感覺,就是非常地激動。然後聽到了老師説好成功了。

  張莘艾:拿破侖不是説過,從那種權利的巔峰跌入權利的低谷。當時我沒有經歷過巔峰,我突然從一個平地掉到一個大坑裏面去了,然後經過了兩個月才爬出來。這個坑不是説自己感覺,不是一種心胸上的不寬廣放不開這件事情,而是一種責任,這個責任迫使你去把這個事情重新把它認真做好,是這樣一個過程。

  張玉珠副院長:不失敗反而不正常,做一個東西多多少少都應該有些失敗。

  熬過了炎熱的夏天,離發射日期還剩下半個月的時候,項目小組十四位同學共同的作品----北航一號探空火箭終於矗立在了人們面前。為了更準確檢測火箭的數據,項目小組請加工單位製造了三枚同樣規格的“北航一號”。

  朱浩:這是代表我們學校的一件事情,學校為我們這個項目給我們這麼大的支持,這麼多的投入,我學院給了這麼多的支持這麼大投入。所以説做北航一號我們覺得將來我們這個肯定在發射成功之後,會在歷史上留下一些東西的。

  2005年10月30日北航一號探空火箭項目小組的同學們終於帶著自己的作品來到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對於他們來説這可是他們最嚮往的地方,作為宇航學院的學生他們知道這裡曾經成功的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轟動世界的神州5號和神州6號也從這裡飛向太空。而再過兩天他們的北航一號也將在這裡發射。北航一號的發射時間定在11月1號早上8點,和發射中心的工作人員相比項目小組的同學們顯得格外緊張.

  朱浩:上午六點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做一些相關的準備工作,發射前一些準備工作,確定最後的發射方案。發射方案主要指這個發射方位角,朝哪個方向發射,發射的俯仰角,就是發射角是多少度。

  朱浩:當時心裏最主要的想的就是怕,怕失敗,怕失敗!非常緊張 心裏面沒有底。

  最後,項目小組按照發射中心的要求調整了發射角度,這時離預定的發射時間8點只剩40分鐘.

  2006年11月1日上午7點59分40秒,北航一號發射進入倒計時.

  朱浩:當時我看到的就是那麼噌一下,不到一秒的時間那個(火箭)就飛出去了,然後什麼都看不見了。當時我就愣了,我説這個飛出去了。我當時大腦一片空白,也沒想我覺得肯定成功了。然後我們那一些同學反應比較快,那兩個同學做控制的兩個同學噌就從地下掩體裏面竄出去了。

  薛松柏:突然一下子爆發似的就衝出去了,當時門又窄我們幾個人擠著。當時那種興奮程度痛也沒有感覺,回來的時候發現這塊皮都刮掉了,沒感覺當時全然不知。

  第一枚北航一號以67度角發射成功後,項目小組向發射中心請求調高發射角度,發射中心同意了他們的意見。11月1日中午11點和12點另外兩枚北航一號也成功發射。

  現在,這十四位北航一號探空火箭的設計者已經是二年級的碩士研究生。帶著自己的飛天夢想,他們在紮實的前行。也許若干年後,神州系列載人飛船的設計者中會出現他們的身影。

責編:張托雅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