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兩岸新聞交流走過20年

 

CCTV.com  2007年11月01日 19:21  來源:  
進入[海峽兩岸]>>

  

 

    主持人 李紅:歡迎您繼續關注《海峽兩岸》。今年是兩岸開啟新聞交流20年,1987年9月,台灣《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得、徐璐突破了台灣當局的禁令,輾轉來到大陸進行採訪。1991年8月,大陸記者第一次赴台灣採訪,為兩岸的新聞交流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截止到2006年年底,台灣到大陸採訪的記者接近14000人次,大陸到台灣採訪的記者大約有700人次。那麼,在這20年當中,兩岸新聞交流走過了怎樣的歷程呢?就這個話題,我們今天邀請到了兩位嘉賓,來講述一下他們在兩岸新聞交流中的所見所聞。一位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臺港澳部的李安先生,您好!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臺港澳辦公室主任 李安: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這位是中央電視臺海外中心聯絡部的主任景春寒先生,您好!

    中央電視臺海外中心聯絡部主任 景春寒:您好!大家好!

    主持人:在我們探討之前,我們一起通過一段背景資料,來看一看兩岸在新聞交流20年裏發生的一些事情,一起來看。


解説:近20年來,海峽兩岸的新聞交流在兩岸新聞從業人員和兩岸民眾的推動之下逐漸發展擴大。1987年9月,台灣《自立晚報》記者徐璐、李永得突破台灣當局的禁令,經日本轉道來到大陸採訪,揭開了兩岸新聞交流的篇章,隨後,台灣的一些媒體紛紛繞道前來大陸採訪,對此,大陸方面的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于1987年11月1日很快做出反應,表示歡迎台灣記者來大陸採訪。

    1991 年8 月12 日下午,新華社記者范麗青和中新社記者郭偉峰從北京經香港飛抵台北桃園機場,成了兩岸相隔40多年後,第一次進入台灣的祖國大陸記者,為兩岸新聞交流跨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1992 年9 月5 日 ,首批大陸記者採訪團一行18 人,應台灣“海基會”之邀赴臺訪問,這是繼范麗青、郭偉峰一年前赴臺後,第一批大陸記者團正式訪問台灣,這次訪問對於促進兩岸新聞界交流具有重大意義。此後,兩岸新聞交流逐漸展開。
1992年4月至5月,全國記協為滿足兩岸媒體的採訪要求,首次組織了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當時三峽工程即將開工興建,全國記協於是安排兩岸記者沿長江三峽進行了聯合採訪。此後,聯合採訪活動逐漸發展為一年一度的兩岸新聞交流重要項目。近年來,兩岸記者聯合到西藏、新疆、雲南等地進行了採訪,有力地促進了兩岸新聞界的交流與溝通,受到兩岸新聞界特別是台灣媒體的歡迎。

    從1993年開始,大陸方面宣佈正式開始開放台灣記者到大陸駐點採訪,至今已經累計批准了13家台灣媒體的記者在北京、上海、福州等城市駐點採訪。截止到2006年底,台灣記者到祖國大陸採訪已經接近14000人次。


主持人:我想首先請問一下李先生,您長期從事兩岸新聞交流這樣一項工作,通過您的親身經歷給我們講述一下,早期台灣新聞記者來大陸採訪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

    李安:我是1991年開始從事這個工作,當時接觸的台灣記者還不是很多,除了台灣的《聯合報》、《中國時報》、中廣公司、還有“中央社”等等,人數比較固定。當時我的感覺是,他們都很客氣、彬彬有禮,但是後來他們告訴我,他們對我們是有戒心的。有一個記者幾年以後告訴我,説他們來之前,他們的主管會告訴他們,説接待你們的人、包括中國記協的人都是情治部門的,你們要特別注意。當然後來熟悉了,大家能夠敞開心懷説話了,他們告訴我這個事。後來我開玩笑問他,你覺得我是嗎?這個反映出,當時儘管開始有來往了,但是相互的隔閡還是很重的,有很重的戒心。

    主持人:我想了解,在早期,台灣記者來大陸採訪,他們最感興趣的一些事情是什麼呢?

    李安:那個時候因為兩岸剛剛開始來往,他們對一切都感興趣,但是實際上更感興趣的還是大陸的政治、經濟狀況。他們一般都是對兩岸制度的不同、體制的不同等等比較關心。當然了,因為當時大陸的經濟還不像現在這麼好,有時候他們也會流露出一種優越感,會用台灣經驗來介紹給你,來告訴你應該怎麼做。


    解説:王玉燕,現任台灣《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主任,在接受電話採訪時。她回憶起早期到大陸採訪的情景。

    電話採訪:台灣《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主任 王玉燕:其實我憑良心講,那個時候對於大陸社會一些比較不文明的行為,我們會採取有點挑毛病式的報道,可是基本上,因為剛剛開放,大陸發生的每一件事情,我們都覺得很新鮮,然後就去報道,所以報道層面是很廣的。海基會、海協的協商,還有北京人大、政協兩會的採訪,我都去過。一路走來到現在,哇,那個感覺,回憶起來,我可以説那是非常豐盛的行囊,載滿了美好的回憶。


主持人:景先生,我知道,大陸記者赴台灣的第一次組團就是在1992年的9月5日,一共有18個人,您是當中的一員。您跟我們介紹一下,當時赴台灣去採訪、去交流的時候,給您留下了一個什麼樣的印象呢?

    景春寒:當時一個主要的感覺,就是跟我們祖國大陸還是很親近的,台灣的人,包括那兒的語言、環境,整個都感覺不陌生。我們去走訪了學校,裏面教的課本也都講到中國歷史,講到黃帝,講到長江、黃河等等,這些都有。我們這一趟去,也跟台灣媒體的同行進行了很好的合作。我們在那兒發回的新聞,就是跟當時台灣的中華電視進行合作,我們拍好的新聞,在中華電視的機房進行編輯、配音,又是通過它的主控室、衛星連線傳回北京。所以,當時台灣這些電視媒體的同行們,也都給了我們全力的配合和協助,對我們非常友善。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跟他們結下了很好的感情、深厚的友誼。

    主持人:李先生,我們知道,大陸多次舉辦了兩岸新聞記者聯合採訪的活動,而且我也聽海峽兩岸的一些記者參加過活動回來跟我説,在台灣還有一個“三峽幫”。您也經常參與這樣的活動,給您印象深刻的一些事情都是哪些?

    李安:199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建三峽大壩的決議,之後我們組織兩岸記者聯合採訪了三峽大壩的壩址以及長江沿岸。因為是第一次兩岸記者聯合就一個主題來採訪,所以我想,對參加過那次採訪的兩岸記者來講,都是印象比較深刻的,也所以有了後來所謂的“三峽幫”。包了條船從重慶出發,大家生活都在船上,所以有更多時間進行深入的了解。曾經有幾個記者跟我講過,他説我回去覺得有點難做,為什麼呢?他説,我要是按我看的寫吧,他們不會登,我要是不按這個寫吧,我覺得對不起你們。就是通過採訪以後,他有自己的看法了。

    在武漢結束的時候,真的大家感情已經非常好了,甚至到了抱頭痛哭。三峽聯合採訪結束以後,參加過三峽聯合採訪的兩岸記者,只要有機會,不管是大陸的到台灣去了,還是台灣的到大陸來,這些人都會聚到一起,一塊兒聊天、聚會,於是就讓別人把他們稱作是“三峽幫”了,當然也包括我。

     

    主持人:其實我們看到,無論是台灣的記者到大陸來採訪,還是大陸的記者去台灣採訪,他們都會通過採訪這樣一種形式,對他們所採訪的地方有一個非常深入的了解,而後通過這樣一種了解,通過他們的筆或者鏡頭,向兩岸的民眾來傳遞他們所了解到的信息,讓兩岸民眾更多地來了解兩岸文化的一脈相承。我想請問一下二位,在這方面二位有什麼樣的心得呢?

    李安:應該説,通過早期的新聞交流,架起了兩岸民眾相互了解的橋梁,也促進了臺商到大陸來做生意,加強了兩岸經濟上的來往。聽台灣記者講,他們有些報道,比如北京小吃,報道完了以後,就會有台灣民眾打電話給他們,來了解在什麼地方。如果台灣的媒體、特別電視臺,在播放了(大陸)某個地區的旅遊風景以後,那個地方的台灣人確實就會多。這也就是兩岸新聞交流的一個作用吧。


    解説:俞雨霖,台灣《中國時報》前副總編輯,他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説,台灣民眾非常關心大陸的情況。

    電話採訪:俞雨霖:80年代後期是台灣的主流媒體對大陸新聞報道很重大的一個轉變時期,啟動點就是台灣解嚴及開放老兵探親。《中國時報》就因應當時這個交流的環境,我們推出了相當特別的一個專版,就是“尋人啟示”的一個專版。台灣的或者是大陸的民眾,經過40多年的隔閡,很多親人都失散了,我們就專門做了這個尋親版面。這個版面剛開始是試探性質的,開始是先用半個版來做,都是免費服務的,接下來不行,信件太多了,有時候一天來幾百封,每天都這樣幾百封,發現不得了,沒有辦法解決這麼多問題,我們就擴大版面,擴大到一個版,一個版還不夠,我們就擴大到兩個版。本來是一、三、五登,後來每一天都登,讓很多兩岸的親友或者親人還真的聯絡上了。

    2002年到2005年,大概這之間將近三年的時間,我們做了一個專題報道,每週一次,叫做“兩岸視窗”。我記得最早我們做的一個是關於大陸中醫藥的報道,那是一個很大的系列報道,當時我們做這個報道的時候,每登一篇這樣的報道,就有讀者問,怎麼樣能夠接觸報道裏面這些藥或者這些人,我們簡直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因為太熱情了。

    還有我記得,我在4年多前,就到雲南昆明去做了一個普洱茶專版,那時候普洱茶好便宜啊。結果一回來之後,不但有台灣的普洱茶商找我,民眾找我,有打電話的,有E-Mail的,還有教授也找我,説他要去那邊再研究一下普洱茶到底是不是那麼神奇。結果,大概三年之後吧,整個大陸的普洱茶已經變成天價了。我到北京的時候,國臺辦的朋友就跟我講,都是你把普洱茶炒高價格了,炒得我們沒法喝了。


主持人:現在我們屈指算來,兩岸的新聞交流已經20年了,從二位的親身經歷以及二位的從業經驗來看,目前兩岸在新聞交流方面是不是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呢?

    李安:兩岸新聞交流20年了,20年來,從單向交流,就是台灣的記者到大陸來採訪、大陸的過不去,到雙向交流,大陸記者可以過去了。但是,現在這種雙向只是相對的,基本上還處於一個不太平等的,台灣的媒體來得多,而且沒有什麼限制。大陸的要過去,限制很多,現在在台灣駐點的只有3家大陸媒體,而大陸方面批准台灣媒體到大陸來駐點的,先後批准了13家。

    主持人:景先生,您是中央電視臺海外中心聯絡部的,從您的經驗來看,哪些問題是亟待解決的?

    景春寒:我們這個聯絡部其實主要做的工作是推廣中央電視臺幾個國際頻道在海外落地。CCTV-4是我們的中文國際頻道,其實它從很早就已經在台灣開始落地了。我們1992年去台灣的時候,已經能在很多地方,包括去到老百姓家裏、走到街頭的商鋪,他們打開電視都能調出CCTV-4,能看到的,而且,台灣觀眾也是很喜歡看CCTV-4的節目。但是從2003年開始,台灣當局無故地突然就封殺了CCTV-4在台灣的落地,對兩岸電視交流是一個倒退,有很多從台灣反映過來的觀眾反饋意見,就説幾乎CCTV-4已經覆蓋了全世界的各個角落,為什麼沒有台灣?都覺得這是很遺憾的事。所以我們也非常希望CCTV-4能夠儘早恢復在台灣的落地播出。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謝二位嘉賓就兩岸新聞交流20年來,你們所珍藏的一些回憶與我們大家分享,謝謝!

    目前,儘管兩岸新聞交流還是處於一個不平等的狀態,台灣當局對大陸記者赴臺採訪還有諸多的限制,但是多年來兩岸新聞界還是為了增進兩岸人民的相互了解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兩岸新聞交流發展至今成果來之不易,希望兩岸共同來珍惜和維護。

    (編導:汪朝暉、張軍軍、袁培國、肖思杭 攝像:孔河、雷昊 配音:柴璐)

責編:劉莉岩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