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光洲
簡光洲(用筆捍衛食品安全的直筆"三鹿"第一人)
男,35歲,江西九江人,《東方早報》記者。
2003年南昌大學新聞系碩士畢業後,簡光洲來到上海,成為《東方早報》創辦團隊的一員。他在國內新聞部負責特稿,幾年來寫了很多有影響的報道。
2008年9月11日,《東方早報》A20版以半版篇幅,刊登了他的長篇報道《甘肅14嬰兒同患腎病疑因喝" 三鹿"奶粉所致》。一石激起千層浪,中國的乳品企業,食品行業,乃至整個社會都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第一次看到蘭州有14名嬰兒出現結石病症的消息時,記者的職業敏感性讓簡光洲覺得這很可能是繼阜陽大頭娃娃事件後又一起嚴重的食品質量安全事件。雖然湖北、甘肅等地媒體之前也有關於結石患兒的報道,但在提到患兒所食奶粉的生産企業時,都統稱為"某企業"。儘管讀者一再要求媒體披露致病奶粉的品牌,但卻沒有一家媒體願意公佈該企業的名稱。這些媒體的語焉不詳,讓他決定對患病嬰兒展開追蹤調查。
當所有的證據都直指三鹿奶粉時,簡光洲猶豫了。是否直接點出企業名字?一方面三鹿是知名企業,擁有150億元人民幣的品牌資産;另一方面當他向三鹿集團求證時,得到的是對方信誓旦旦地保證,三鹿奶粉絕無問題。
然而,在甘肅蘭州的醫院,當簡光洲看到許多父母哭著把不滿周歲的孩子送進手術室;醫生冒著被指責手術不當的風險為嬰兒實施全身麻醉;患病嬰兒接受治療時不得不痛苦地忍受5毫米的管子從尿道裏插進;而護士們得在嬰兒的頭上多次尋找能夠扎針的血管。這一切讓他下定決心在報道中寫出三鹿的名字。
發稿當晚,簡光洲緊張得無法入眠:報道對三鹿公司而言肯定是致命的,甚至對中國食品行業都會有産生巨大影響。儘管自己的報道邏輯性沒問題,用詞經過反復斟酌,也注意了平衡性,但是在質檢結果沒有出來之前,風險實在難以預料。自己可能會坐上被告席,甚至會被扣上"打擊民族品牌"的罪名。年邁的父母也從老家打來電話關切地問道:"這報道能不能不做?"簡光洲回答他們:"好多嬰兒可能會因為這奶粉而死亡啊!"聽了這話,電話那頭的父母沉默了。
9月11日稿件刊發,當天下午,簡光洲就接到了三鹿公司的電話,"希望記者從網站上撤稿"。同時報社接到無數電話,要求他們撤下網站上的新聞。直到晚上9點多,三鹿公司宣佈召回奶粉後,簡光洲才如釋重負。
如今"毒奶粉事件"已經成為社會焦點,但簡光洲卻在博文中寫到:我沒有絲毫的興奮,而是有著諸多悲傷(不是悲哀),是對於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知名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的喪失,對於國內企業傳媒關繫上的'弱智',對於媒體'社會良心 '的失落。簡光洲説:"我不想去指責這些媒體,在生存就有問題的時候,良心的價值幾何?"然而,在"首揭三鹿"的報道中,簡光洲卻做到了。當"毒奶粉"已成為一場影響廣泛的社會公共事件,人們要關注的其實遠比單純的食品質量安全多得多。
責編:張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