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2008感動中國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感動中國》再次唱響春天的主旋律

CCTV.com  2008年11月11日 11:1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以高尚的精神凝聚人心 用優秀的作品謳歌正氣

    《感動中國》再次唱響春天的主旋律

    2006年2月9日晚,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評選》活動隆重揭曉。英勇救人的打工青年魏青剛,堅守苗寨的赤腳醫生李春燕,自強不息的大學生洪戰輝,挑戰命運的殘疾演員邰麗華,鞠躬盡瘁的導彈司令楊業功,義務助學的業餘歌手叢飛,忠誠守信的上海知青陳健,孤行深山的郵遞員王順友,勇攀高峰的科學家黃伯雲,遨遊太空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成為了2005年度溫暖和感動我們的十大新聞人物。與此同時,《感動中國》特別獎頒給了青藏鐵路建設者,以表彰他們不辭辛苦、連年奮戰,在生命禁區建設世界上最偉大鐵路的奮鬥精神。

    中央電視臺這檔時長130分鐘的《頒獎慶典》節目于當晚20:00綜合頻道的黃金時間播出後,在社會上産生了強烈的反響。許多觀眾通過來電、來函、電子郵件和網絡評論紛紛表達自己的觀感,認為《感動中國》“是一部讓整個民族為之動容的精神史詩”,“是一個弘揚社會正氣、謳歌民族風骨的重要窗口”,那些評選出來的年度人物,其崇高的精神讓觀眾淚流滿面,其拼搏的力量讓觀眾信心倍增,其純潔的人格驅使觀眾不斷尋求自我的完善。

    2005年的《感動中國》以厚重的內涵、純潔的評選和精心的運作贏得了觀眾的好評,在這個和煦的春天裏,它又一次顯示出強大的凝聚力、感染力、震撼力和影響力。

    (一)《感動中國》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架起了一座黨和人民溝通的橋梁。

    《感動中國》在近三個月的運作中,始終堅持正確的導向意識,胸懷全局觀念,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開展評選活動,以弘揚民族精神作為最佳的切入點,力爭做成體現黨的意志、反映人民心聲兩者緊密結合的精典之作。

    很多觀眾認為,《感動中國》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追風趕時髦,沒有特別的噱頭,沒有豪華的舞臺,沒有熱鬧的歌舞,更沒有任何物質獎勵去頒給獲獎者,而是平實地以“感動”為標準梳理過去一年的重大事件,公允地書寫“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甚至可以説它是在固執地用一種樸素的方式表達著對每一位感動人物的崇敬,這充分顯示出一個國家級電視臺和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崇高使命與神聖職責。從節目播出後社會的廣泛影響力中,我們不難看出今年的《感動中國》不僅全面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深刻闡釋了“和諧社會”的博大內涵,真實記錄了奮發向上的時代風貌,大力弘揚了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而且成為了黨和政府推動工作的好幫手,人民群眾滿意認可的好作品,在黨和各級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打了一場漂亮的統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氣的主動仗。

    2月9日,節目一播完,河南信陽市委書記劉懷廉同志立即與當選的打工青年魏青剛通電話:“魏青剛,在你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勇於吃苦、甘於奉獻、善於創新、敢於勝利的新時代信陽老區精神!你感動了中國,更感動了家鄉,你為家鄉爭了光!……一個人需要精神,一個地區發展更需要有精神,有你這種偉大的精神鼓舞,老區振興就有了強大的動力!”

    (二)《感動中國》以強烈的人文精神,塑造了一群普通而偉大的平民英雄。

    《感動中國》努力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創作原則,自覺地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最普通的人民群眾身上,以一種樸素的人文情懷和平民化的視角,在平凡中尋找偉大,在偉大中弘揚精神,這一特點十分突出。

    本次活動的當選人物不僅代表性強,覆蓋面廣,而且事跡突出,震撼人心。尤其是在十位當選者中,來自基層的人物就達6位,而特別獎更是授予了青藏鐵路建設者的整個普通群體,這是四屆評比中平民英雄人數所佔比例最多的一次。無論是打工青年魏青剛、赤腳醫生李春燕、貧困學生洪戰輝、上海知青陳健、殘疾演員邰麗華、大山信使王順友,還是青藏鐵路建設群體,他們都來自社會的最基層,是普通百姓,屬於沒有光環而發光的小人物。但正是這些平凡的人,在過去的2005年,以其感人至深的事跡和強大的人格魅力激發起人們的共鳴,寄託著普通百姓質樸、真摯、深沉、美好的人文關懷、道德理想與精神訴求。同時又由於這些平民英雄就生活在大家的身邊裏,立足於普通的崗位上,有血有肉,樸實無華,看得見,學得來,通過《感動中國》的傳播與弘揚喚起了更多的人自覺地向他們看齊靠攏,學習效倣,影響並最終形成著整個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

    為此,一位網友在留言中寫道:“2005年《感動中國》評選已經揭曉了,幾位當選者就是生活在我們當中的普普通通的人,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覺到很親切催人淚下,同時也感到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更大了。”2月10日,《文匯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他們(當選人物)也許只是茫茫人海中一個默默無聞的背影,他們也許根本不需要‘感動中國’這樣一頂光環,是我們需要他們,需要那股亙古動人的力量。”

    (三)《感動中國》以持續的創新意識,打造了一個中國電視的“精神品牌”。

    可以説歷經四年的不懈努力,《感動中國》的遴選標準、評比程序、節目樣式和表現手段日趨成熟和完善,但是在今年,創作人員們沒有固步自封,而是居安思危,以持續創新的意識,大膽改進,使中國電視的這一“精神品牌”又有許多新的亮點和突破。

    在今年評比中,《感動中國》第一次明確地把“總有一種力量,震撼著我們的心靈”作為了活動主題,使關注的視野更加開闊,人物的選拔更加科學,事跡的展示也更加具象,從而形成了一個人物體現著一種精神,一種精神濃縮著一種魅力,不同的精神和魅力匯總起來共同鑄就中華民族魂魄的鮮明脈絡。這樣的運作,不僅使每一個當選人物真實客觀,有血有肉,而且各有側重,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增強了節目的感染力和可信度,而且提升了整個活動的權威和品質,“品牌”效應更為突顯。一位觀眾在央視國際上感慨地説:“在這十大人物中,我們無從選擇誰更讓人感動,每一個人都是中國的驕傲,每一位事跡都足以讓我們震撼,每一種感動都是中華民族的財富!希望這些讓人感動的人和事,激勵所有國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去感動別人、感動中國的其中一員。”

    此外節目邀請前幾屆獲獎者作為嘉賓為當選者頒獎的做法,也得到了觀眾的廣泛認可,認為這種方式不唯上、不唯虛、不落俗套,以新老當選人物相似的精神內涵作為握手的理由,實現榮譽的接力,不僅再次強化了同一種精神的震撼力,而且鮮明地寓意著中華美德的薪火相傳,可謂清新自然,別具一格。

    今天《感動中國》用十位感動人物和一個群體的平凡與偉大記錄了2005年中國前行的歷史腳步,抒發著民族騰飛的豪邁情懷,再一次在全國掀起了一場以“感動”為主題的弘揚民族精神的教育熱潮。它直指觀眾心靈、彰顯精神力量的獨特魅力和鮮明風格,讓我們看到了這個節目更加光明的未來。(孫金嶺)

責編:陳昌娥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