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為民政績經得起檢驗

 

CCTV.com  2009年12月07日 10:2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大眾日報  
專題:時代先鋒——王伯祥

  王伯祥離開縣委書記崗位18年了,至今仍讓壽光人惦念和傳頌。

  今天的壽光,有全國最大的蔬菜市場,那是他當年冒著丟官風險、率先衝破“計劃堅冰”組織建設的;有引發全國“綠色革命”的蔬菜大棚,那是他當年親自倡導、 組織和推廣的;有一大批在全國叫得響的好企業,那是他當年推進改革、改組、改造而誕生的;有軟硬體一流的中小學校、醫院、體育館、自己辦的大學,那是他當年扒掉“黑屋子”、“土臺子”的成果。壽光的富裕和文明,浸透著王伯祥的心血和汗水,處處留下了他的深深足跡。

  一位領導幹部讓人忘不了,最根本的是從政之績。真正的政績,不僅體現于當時,更應體現于未來,必須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歷史的檢驗。只有這樣的政績,才能讓人心服口服,才不會因歲月塵封而失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黯然,在百姓心中樹起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

  政績要經得起檢驗,就得按百姓需求幹。為誰而幹,是為官者面對的首要課題。“老百姓的事比天大”,“當官就是為老百姓幹事”,這些樸實的話語,是王伯祥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真實寫照。他心裏只有百姓,農民種菜多了賣不出去,他就組織建市場;曬鹽、養蝦更賺錢,他就搞會戰建攔潮大壩;學校條件差、百姓就醫難,他就主張財政資金向社會事業傾斜。正因為他心無旁騖,把百姓的事幹得有聲有色,才贏得了百姓的信賴和支持,讓百姓受惠至今。

  政績要經得起檢驗,就得按客觀規律幹。現在很多人説王伯祥有遠見,而在當年,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他提出工業立縣,有人説這是不務正業;他倡導股份制,有人説這種做法姓“ 資” 不姓“社”;他動員20萬人開發鹽鹼地,有人説他“逞能”,不懂“為官之道”。選擇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有些議論很正常。王伯祥能夠頂著壓力幹,是因為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壽光土地南肥北瘠、農強工弱,“半身不遂”,只有均衡發展、 全面發展,才能徹底改變壽光面貌。他認準了這個道理,抓住了這條規律,與幹部群眾全力以赴,艱苦奮鬥,實現了“農民富、工人也富,農村富、城市也富,農業強、工業也強,壽南富、壽北也富”,為壽光科學發展開闢了先端。

  政績要經得起檢驗,就得説了就幹,不能説多幹少、只説不幹。今天提及王伯祥,不少人會念起他泥裏來水裏去、在工地上揮鍬、在窩棚裏辦公的場景。發展沒有坦途,實幹才有出路。王伯祥幹事,從來不滿足於開會與發文,絕不容許“隔著車窗看,繞開矛盾轉”,而是身體力行,一個困難一個困難地克服,一步一個腳印地幹。王伯祥是個工作狂,也帶出了一群工作狂。他們視貧窮為恥辱,視困難為考驗,視挑戰為機遇,以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真幹、實幹、埋頭苦幹,創造了壽光一段歷史,鍛造了壽光人戰天鬥地的奮鬥精神。

  共産黨人的政績,説到底就是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王伯祥以實際行動,深刻回答了如何看待政績、怎樣幹出政績等實際問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現實意義,為黨員幹部樹立正確政績觀熔鑄了一面鏡子、豎起了一個坐標。在新的歷史時期,各級領導幹部應像王伯祥那樣,搞清楚什麼是真正對黨和人民有益的業績,什麼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繡腿,時刻情係群眾,處處為民謀利,多幹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的好事;尊重客觀規律,堅持科學發展,多幹打基礎、利長遠的實事;崇尚真抓實幹,率先埋頭苦幹,不搞形式主義,不做表面文章,努力創造無愧於黨和人民的實績。

責編:張托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