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改革開放:服裝變革30年

 

CCTV.com  2008年11月12日 09:1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京華時報  
專題:改革開放30年新聞網

     圖片説明:1978年,身穿大衣,脖子上搭一條圍巾的卡丹先生經過北京街頭,眾人紛紛側目。 李菁 供圖

    十一屆三中全會剛落下帷幕,法國人皮爾卡丹應邀來到中國,“忽如一夜春風來”,他打開了中國一扇服裝時尚的大門,中國由此創辦了第一本時尚類雜誌《服裝》,建立了第一所專業服裝院校北京服裝學院,中國設計師逐步登上世界舞臺。

    中國人的服裝,慢慢告別了過去單一流行過的款式和顏色,造就“千樹萬樹梨花開”“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時裝美景。

       【皮爾卡丹來了】

    1978年,北京。

    一名身穿一襲毛料大衣,脖子上隨意搭著一條圍巾,雙手插在衣兜裏的外國人走過北京街頭,經過一群穿著皺巴巴的中山裝、老棉襖的中國人。

    攝影師的鏡頭敏銳地捕捉到這經典的一刻,照片上的中國人像看外星人一樣,好奇地看著這名外國人。一名穿著厚棉褲、拎著大帆布包的中國人摸著鼻尖,側身打量著這名外國人,表情像是在琢磨:“這老外是誰啊?”

    他叫皮爾卡丹,來自法國。

    那是一張黑白照片,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中國人一定敢確信,照片中的中國人的衣服,不是深藍色,就是灰色或者黑色。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到中國的外國人,都會看到這樣的景象——中國人都穿著毫無個性的藍色服裝、款式大同小異。遠遠望去,密密麻麻的人群好像一群“藍螞蟻”。

    皮爾卡丹對中國的感情,是從一條中國的地毯開始的。他的中方首席代表方方説,1976年1月,天津地毯廠帶著産品到法國參展,卡丹先生看見一塊織有長城圖案的挂毯,特別喜歡,説要買。中國代表團説不能賣,這是展覽用的。

    卡丹先生説:“我想買怎麼辦?”代表團説:“你得去中國才能賣給你。”為了買這塊地毯,1978年,卡丹先生以遊客身份第一次來到了中國。來了之後,卡丹先生發現中國沒有時尚,走在大街上只看衣著,連男女都看不出來。

    1979年4月,皮爾卡丹受到官方邀請來到中國。現任《時裝》雜誌社社長周長青回憶説,皮爾卡丹來訪,是中國絲綢進出口總公司做了一些工作,外貿部邀請皮爾卡丹訪華。

    這名來自法國的“裁縫”,即將撕開中國時尚的一角。經過審批,皮爾卡丹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了中國第一場時裝設計表演。在當時,這是一場只限于中國時裝界和外貿界的內部人士參加的服裝觀摩會。

    在一個臨時搭起的T型臺上,皮爾卡丹帶來的8個法國模特和4個日本模特,在流行音樂的伴奏下扭胯擺臀邁起了貓步。那些身著聳肩衣裙、神態放鬆的高挑美女,與台下穿著藍灰制服、屏住呼吸的中國觀眾形成了強烈對比。

    1979年初的中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餘音未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幕開啟。1979年4月9日,國務院提出要加快發展“投資少,見效快,積累多,換匯率高”的輕工業,服裝行業名列前茅。

    然而,此刻國人顯然還無法從容應對皮爾卡丹所帶來的視覺衝擊。當天前去採訪的新華社記者李安定,後來撰文描述了觀摩會現場的一個細節:當一個金髮美女面對觀眾停住腳步,突然興之所至地敞開對襟衣裙時,台下的人們竟像一股巨浪打來,身子齊刷刷向後倒去。“像在躲避著一種近在咫尺的衝擊波。”

    就在李安定要就這次表演發一篇簡短的消息時,《參考消息》刊登了一篇香港報紙的評論,大意是國人連衣服都穿不上,還看什麼時裝表演。文章傳遞出有關領導對時裝表演和模特的不容,有關此次表演的消息只好就此擱置。

    在隨後的上海之行中,皮爾卡丹感受到了這種驟然冷卻的空氣,不僅接待規格降低,接待人員冷淡,表演的場次和觀眾人數也都大打折扣。

        【《時裝》開啟審美 】

    儘管皮爾卡丹剛到中國遇到一些冷空氣,不過,他大膽獨特的服裝設計,卻打開了中國服裝界專業人士的眼界。在一片深藍灰綠的中山裝之外,他們看到了來自法國服裝設計的繽紛色彩和樣式,也看到了在中國前景廣闊的市場。

    1978年後,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下,政治空氣改變了。《時裝》雜誌社社長周長青説,外貿部邀請皮爾卡丹訪華,意味著從上而下,人們開始注意到自己的穿衣打扮。

    在上個世紀70時代,從事過攝影工作的周長青説,改革之前,這是不能想象的,他們去藝術團拍演員的照片,如果照片裏的人擺弄姿勢,回去必定挨批評。拍一名童星的服裝展示,只能拍衣服,不能拍頭部,否則也要受處分。

    皮爾卡丹帶來了一場衝擊波的時裝表演,適時地表達出了人們在政治安定後,對穿衣打扮和對美的渴望,並催生了人們創辦媒體和研究服裝的熱情。

    1980年,嗅到這股敏感的空氣,外貿部樣品宣傳處一名又高又帥、思想活躍的年輕宣傳員,通過詳細策劃,收集了大量資料,向對外經濟貿易部申請創辦一本雜誌《時裝》。這是中國第一本時裝、時尚類雜誌,這名宣傳員就是《時裝》雜誌的第一任社長程天寶。

    經常聽前輩講起創刊經歷的周長青説,當時創刊時,條件非常簡陋,就在老對外經貿部的樓道裏頭,隔出來了一個小房間。創刊時,雜誌社就程天寶一個人,拿著一支藍紅圓珠筆,一頭藍色,一頭紅色,一頭撰寫文章,一頭校對文章。

    第一本雜誌印出來後,程天寶發動同事到大街上賣,第一期印了40萬冊,定價0.6元,季刊出版,一年出版4冊,沒有彩印。《時裝》雜誌的出版引起了當時世界的關注,當時外國媒體報道説,這本介紹國際上服裝、服飾的雜誌,預示著中國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人們開始追求生活質量了,並且評論説:中國《時裝》雜誌的出版不亞於一顆原子彈的爆炸。

    人們印象深刻的是,《時裝》雜誌每期後面的“裁剪圖”是當時很多學做衣服的裁縫、女孩子常效倣的最好最新樣本。憑藉《時裝》的影響力,1983年,雜誌社組織了第一屆“中國時裝文化獎”,在全國範圍內徵集作品並評獎。當年第一屆第一個獲得金獎的女孩子,如今在美國繼續從事服裝設計行業。

    1985年,《時裝》雜誌社與日本文化服裝學院合作,使用日本的教材,興辦中國第一個服裝文化函授中心,周長青説,這是中國第一個服裝教育專業,培養了中國第一批具有專業素養的時裝設計師。

    到80年代末,新的時裝、時尚類雜誌開始在國內興起。歐洲係的《世界時裝之苑》、美國係的《時尚》雜誌、日本係的《瑞麗》雜誌先後在中國創刊,這一批時尚類雜誌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加劇了時裝類雜誌的市場競爭。

     【流行服裝登臺】

    在那個萬物復蘇,服裝雜誌興起的80年代,就連中央領導人百忙之中也不忘服裝工作,在有關會議上,當時的領導人胡耀邦強調:要抓一下服裝,要讓全國人民穿得漂亮一點。

    在此之前,中國也有自己的“流行服裝”——軍裝,是年輕人最酷的行頭。在北京,誰要是有一套“將軍呢”,引來的不只是眼紅,甚至可能是搶劫。改革開放之後,帶著強烈意識形態的綠軍裝,頓時風光不在。人們需要更具時代特色的服裝。

1/3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