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通訊:八旬老僑胞四次探親見證故鄉三十年巨變

 

CCTV.com  2008年10月12日 04:1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專題:改革開放三十週年 我的親歷

  中新社東山十月十一日電 題:八旬老僑胞四次探親見證故鄉三十年巨變

  作者 謝漢傑

  謝阿杏,旅居新加坡的一名普通老僑胞,今年已是八十三歲。三十多年來,她先後四次返回故鄉福建東山縣前樓鎮岱南村探親,親眼目睹了家鄉農村的變化。談及今年八月間的最近一次返鄉之行,她感嘆,中國農村改革開放三十年,變化可真大。

  從爭分一件舊衣服到禮讓“四大財産”

  謝阿杏出生在東山島白埕村一個貧苦家庭,從小被送到附近的岱南村謝家當童養媳。十八歲結婚後的第二年,由於生活所迫,她只好跟丈夫謝阿花揮淚告別親人下南洋謀生。

  一九七七年九月,謝阿杏與另二位姐妹結伴首次從新加坡乘船(當時沒有直航汕頭、廈門的飛機)返鄉,十天后才抵達汕頭港,再轉客車到東山岱南村。那時,大哥兒女孫兒二十多人,一見她帶來了裝滿吃、穿、用的兩隻大木箱,孩子個個歡天喜地;村裏許多親戚、兒時的朋友聽説她這個“番客婆”回來了,也紛紛上門“脫草鞋”(送點面線、雞蛋等“四色”)。經過與大哥商量,她把所帶的新舊衣服、舊鞋帽、鹹豬肉、大米、麵粉、洗衣粉、火柴等東西,按三戶三份分發,可還是鬧得親屬為爭一塊藍布而臉紅耳赤,甚至為爭分一件舊衣服而互相吵起來。

  “唉!也難怪,故鄉太窮了,吃不飽、穿不暖,六七歲的女孩子還光著屁股,住的還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又黑又暗的破舊瓦房,煤油燈點不起,村內村外都是爛泥路。”第一次探親給謝阿杏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不過,十六年後的一九九三年八月第二次返鄉探親,她帶著僑胞返鄉探親最時盛的禮物“四大財産”(簡稱“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錶、錄音機)以及一些新布料、衣服回到家鄉,要分發給侄兒、侄孫們,沒料到大家幾次互相禮讓。

  鄉親們不用再當“盼水媽”

  “三天無雨火燒埔,水米柴草貴如油”,“世世代代嘗不盡缺水的苦,祖祖輩輩做不完無水的夢。”儘管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級政府先後採取打井、挖塘、水庫抽水引水等辦法,岱南村的飲水問題依然一直沒能解決。因此, 村裏的家庭婦女成了“盼水媽”,日夜為水奔忙。謝阿杏大哥的女兒謝雲妹告訴她,遇上大旱時,她和村裏人一樣起三更、睡半夜、找池塘、水井,排隊等水、挑水、引水,有的人家還要開車到西山岩水庫運水;有的人一個月沒洗一次頭,三五天沒洗澡,洗臉水用來煮豬飯、洗衣裳。

  她也深深記得,第一次探親時,鄉親們飲用的仍大都是鹹澀、渾濁的池水、井水;為了讓她飲用上淡水,大哥兒子特地雇人用手扶拖拉機到縣城西埔買水,一擔水要花五元人民幣。

  二00七年十月再次返鄉探親時,剛好趕上岱南村舉行自來水工程竣工剪綵儀式,全村千余戶四千多人全部用上了自來水。有了清潔的自來水,鄉親們生活方便又衛生,全村六成以上的村民用上了熱水器,大哥家也安裝上了太陽能熱水器。

  從床頭便桶到“星級”衛生間

  返鄉探親,謝阿杏最怕的就是屋裏沒有衛生間。當時,村裏鄉親們都是在家門口或就近挖一個露天廁所,每戶人家床頭還放著便桶。因此,頭兩次探親,謝阿杏都住進縣城的華僑旅社,只是白天才敢到村裏去。

  一九九三年八月第二次返鄉探親時,她看到村裏出現了公廁,一部分農民的新建房屋還配有衛生間,一些舊房屋進行改造修建了衛生間。她大哥家的矮小瓦房也已擴建為二層樓房,建築面積比過去增加一倍多。

  去年十月第三次返鄉探親,岱南村變得更富更美了。她的大哥三個兒子和四個孫兒都住上了三四層的洋樓、別墅,樓房內都配有“星級”衛生間,室內裝飾不亞於三星級酒店,一天二十四小時有太陽能熱水供應。廚房寬敞明亮,過去日吃上百斤柴草的“灶老虎”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液化氣灶和電飯煲、電磁爐、電冰箱。原來到處可見的豬圈、露天公廁,也不見了。

  謝阿杏老人説,現在,吃起家鄉的飯菜特別香,喝家鄉的自來水比蜜甜。頭兩次返鄉探親,在旅社只住十來天就著急回新加坡,而去年返鄉在村裏一住就是一個多月。過去,由於故鄉住、吃、用(衛生間)條件差,不敢叫兒女子孫們陪同返鄉尋根認祖;現在,各方面環境條件都好了,今年八月就帶著兒女孫輩們十三人一起返回故鄉。首次返鄉的大孫兒謝玉生高興地説:“奶奶,如今中國農村生活水平不比新加坡差。”(完)

責編:李二慶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