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永留心中的英雄——汶川縣民兵隊伍抗震救災紀事

 

CCTV.com  2008年06月24日 01:0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專題:四川汶川大地震

專題:抗震救災英雄少年

  新華網北京6月23日電(記者 唐召明)記者從汶川災區回到北京,走在車水馬龍的街頭,總會不時惦挂著災區那一位位樸實的民兵。因為他們在汶川大地震發生時,以自己的勇敢和無畏,默默地托起抗震救災的“太陽”。

  在汶川,記者見到的汶川縣水田坪村民兵連長康厚成,是位個子不高、身體敦實的山裏漢子。這位貌不驚人的民兵連長,在災難面前顯出了“英雄本色”。

  5月12日14時20分,康厚成騎自行車到漩口鎮人民武裝部彙報工作。幾分鐘後,一陣強烈的震動將他從自行車上摔了出去,手被劃出一道長長的口子。他翻起身,濃濃的塵煙遮住了視線,大地在不停地顫動。來不及記挂家人,他飛快地向漩口小學跑去。

  一路上,余震不斷,殘磚斷瓦不時從道路兩旁搖搖欲墜的房屋上掉落下來,但他專注地往前衝,衝到了小學,衝進了隨時可能坍塌的教室,左手夾一個,右手夾一個,奮力衝出教室,放下孩子,又一次衝了進去。

  “兩個、四個、六個……”在與死神的一次次較量中,孩子們得救了。

  “救命、救命……”伴著一個孩子的哭泣,一聲聲撕心裂肺的吶喊突然又從二樓的教室裏傳了出來。

  “不好,還有孩子!”他再一次衝了進去。此時,余震襲來,樓道頓時像簸箕一樣抖了起來。他的手被樓梯的扶手劃破了,鮮血染紅了他的衣袖。闖進教室,一個女孩正縮著身子躲在門後,他抱起女孩,儘量用身子遮住女孩的身體,迅速朝一樓衝去。這時,一些磚塊從三樓斷裂的樓梯上落下,砸在他的背上,劇烈的疼痛幾乎讓他暈了過去。但他憑著頑強的毅力,堅持將這名女孩救了出來。

  學校的學生,在康厚成和其他教師的不懈努力下全部獲救,可康厚成的家卻被無情的地震毀壞,所幸父母無傷亡。

  今年35歲的高勤是汶川縣映秀鎮民兵應急排的一名班長。地震前,他剛送走了正在小學讀書、年僅10歲的兒子,並答應星期天為兒子買一台復讀機。可是,隨著天旋地轉的強烈地震,諾言瞬間變成了他終身的遺憾。地震使他失去了乖巧的兒子,愛妻也受重傷被送往成都醫治。

  作為一名民兵班長,他在經受短暫的悲傷之後,毅然選擇了堅強。他含淚對妻子説:“對不起!我不能照顧你了。廢墟中還有不少的父老鄉親等著我去搶救,我希望有更多的受困者能與家人團聚。”

  離開妻子,他立即投入到緊張而又繁重的抗震救災中。地震後的兩天,他沒有睡一個囫圇覺,一次又一次地在廢墟中搜尋受困的群眾。沒有挖掘工具,他就用手挖;沒有呼吸工具,他就採用人工呼吸;手破臉傷了,簡單處理後,他又投入新的戰鬥。好幾次他都因過度疲勞而休克,可他仍不願停歇,堅持要求同大家一起搜尋倖存者。

  5月14日,他率領民兵沿“213”國道搜尋。突然,路邊泥土中傳來一陣細微的聲音。他停住腳步,側耳細聽,“救命、救命”,一陣微弱的聲音從泥土中傳出。“快,裏面有人,趕快挖。”由於缺少挖掘工具,他和戰友只能用雙手不停地掏挖,指甲翻了,手挖破了,他全然不知疼痛。慢慢地,一位身體虛弱的老人出現在大家面前,顧不得疼痛,他背上老人迅速送往救治點,老人終於得救了。事後,老人逢人便説:“汶川民兵是好樣的!”

  抗震救災中,他不顧疲勞,不怕流血,積極參與抗震救災各項工作,先後疏散人員2000余人,搶救傷員320余人,幫助受災群眾搭建帳篷300余頂,組織分發救災物資30多噸。

  記者還見到了一位女民兵“英雄”——王曉燕,她今年33歲,現任汶川縣漩口鎮古溪溝村支委。

  6月12日18時,汶川縣漩口鎮古溪溝村接到汶川縣人民武裝部的命令,要求迅速組織民兵前往映秀鎮大紅崖,轉運“531”直升機空難者。隨著民兵連長趙偉的召喚,全村15名民兵迅速集結。隊伍集結完畢,即將出發,民兵連長趙偉望著連隊唯一的女性王曉燕,忍不住命令道:“王曉燕,出列。其餘人員出發!”可是倔強的王曉燕沒有聽從連長的命令,毅然隨著隊伍踏上前往映秀鎮大紅崖的行程。

  大紅崖位於映秀鎮西北五公里處。這裡山勢陡峭、荊棘叢生,在二台山,由於山體大面積滑坡,踩在碎裂的石塊上,人隨時有滑入懸崖和被滾落的石塊擊中的可能。王曉燕憑著過人的膽量,第一個貓腰前行,碎石隨著她前行的腳步不斷掉落。手被劃出了一道道血痕,鮮血染紅了整個手掌,但王曉燕毅然選擇了前行。談及此事時,王曉燕告訴記者:“是黨員就不怕困難,是民兵就要衝在前面,退縮是懦夫的選擇。”

  當天傍晚,隊伍急行30多公里至第5號營地——海拔2500米的火燒杠時,陡峭的山壁、萬丈的深淵再一次擋住了大家的去路。此時,阿壩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福耀也趕到了。他看著滿身泥濘、衣衫破爛、雙手佈滿血痕的王曉燕,哽咽著説:“好,阿壩民兵的榜樣!”為了安全,他斷然拒絕了她隨隊前行的請求。

  “當不了轉運隊員,我就當‘運糧官’。”王曉燕提出了新的請求。看著眼前這位堅毅的女民兵,王副主任只能含淚不住地點頭。3號營地與5號營地距離近8公里,海拔差近1000米。為了讓轉運人員能吃上食物,保持充沛的體力,王曉燕不顧勞累和傷痛,背上背囊迅速向3號營地跑去。

  夜晚,天下起了瓢潑大雨,原本崎嶇的山路更為艱難,多次跌倒、渾身泥濘的她總是一次次艱難地爬起來,又拖著疲憊的身軀繼續前行。經過晝夜奔襲,王曉燕長途跋涉近70公里,往返運送食品近75公斤,為順利轉運空難人員遺體提供了有力的後勤保障。

責編:王玉西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