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心理專家緊急呼籲:不當治療將造成“二次傷害”

 

CCTV.com  2008年05月29日 11:3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專題:四川汶川大地震

  自從地震後,一直連續收到不少邀請我參加或組隊到災區實施心理救援活動郵件、信息、電話;也看到不少心理工作者前往災區開展心理救助,包括我的學生;在中央電視臺也看到一些心理專家在廢墟上為災民做心理干預的畫面。

  我一方面感動,一方面也有擔心。從一名職業心理工作者角度看,我認為目前的情況不符合重大災難心理救援的規律,而應該在有組織的條件下儘快將心理援助工作納入規範管理,否則單純憑藉滿腔激情和熱心,有可能對受災群體或救援人員造成新的心理傷害。

  我知道,自己人微言輕,不足以構成大的影響,只是盡我所能勸阻我的學生暫緩參與災區心理救助;同時,也希望借助媒體,發出緊急呼籲。

  一、災難心理救助的階段及應做的事情

  第一階段:早期緊急心理救助。

  對象:倖存者。

  實施者:志願者、醫生和社會工作者、心理工作者等。

  目標:保證倖存者的安全,提供各種支持。

  宗旨:給倖存者調動自己內心修復能力的機會,而不是過多地和倖存者交談,更不應在此時“挖掘”倖存者的痛苦經歷。

  地點:緊急避難所。

  時間:災難緊急救助期內,約3周至一個月。

  第二階段:急性期心理干預

  對象:倖存者。

  實施者:專業心理干預人員。

  目標:減輕倖存者心理危機的程度、評估心理狀態、初步篩查需要進一步專業心理干預的人員。

  宗旨:鼓勵倖存者談出對災難的感受、想法,表達災難帶來的應激反應等,幫助他們逐步恢復生存能力。

  地點:離開災難物理環境的避難所、倖存者家中、聚集地。

  時間:災後1個月~3個月。

  第三階段:長期心理救助

  對象:所有篩查出來的倖存者、遭受“替代性創傷”的救助人員以及心理工作者。

  實施者:專業心理工作者。

  目標:在初篩的基礎上進行診斷,通過專業、科學、長期的心理干預和治療,幫助他們逐漸消除“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影響,恢復正常的社會功能。

  宗旨:採用各種專業化心理治療技術,由經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工作者實施,而不是經過短期學習的愛好者。

  地點:相對安靜的、專業化的治療場所。

  時間:災後3個月開始,有可能延至數年。

  二、值得注意問題

  參與心理救助的心理工作者們必須了解,處理災難急性應激障礙和創傷後應激障礙,與其他心理諮詢不同,特別要分辨清楚以下幾點:

  其一,了解災難後應激狀態中,人們的情緒哪些是正常反應(多數屬於正常反應)。如果過早進入治療,不僅不能幫助當事人,甚至會給其造成“二次傷害”。

  其二,把握不同時點的介入,因為不同時點要做的事情不同,需要的環境也不同,否則將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其三,考慮自身是否具有相應的素質和技能,包括人格特徵、心理承受水平、相關的技能;否則將會出現自身的“替代性傷害”。

  其四,投入心理救助之前,相關人員應該有不少於一週時間的專業培訓。

  三、預期

  儘管心理學領域沒有確切的樣板統計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發病率,但有數據顯示平均發作率為10%~20%。據播報,目前避難人員已達到500萬人左右,按照這個比例,專業心理工作者將面臨非常大的挑戰,更需要做好長期的準備。

  文/周振基(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北京慈明軒心理諮詢服務中心主任)

責編:李興存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