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微觀異常

CCTV.com  2008年05月14日 17:2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東北新聞網  

    地形變

  從多年來的大地測量結果中發現,我國幾次較大的地震:如1966年邢臺地震、1969年渤海地震、廣東陽江地震、1970年雲南通海地震、玉溪地震等等,震前都有地形變活動。

以邢臺地震為例,震區內某水準點的高程變化。從1964年12月開始,一反其歷年來長趨勢下降的常態,以每年82-110毫米和速度急劇上升,到1996年3月15日突又轉為迅速下降,到3月22日就發生了地震。

  1968年山東郯城8.5級大震之前,在震中區東面海上有個小島,由於地面慢慢隆起,小島不斷上升,後來居然同大陸連成一片。地震爆發時,極震區東側猛然上升,使相鄰的江蘇贛榆東面的海水後退了十五公里。

  美國地震學家沿著聖安德烈斯大斷層共布設了80多個觀測點。由於這條斷層的活動,使得加利福利亞州西海岸成為世界上地震最頻繁的地區之一。聖安德烈斯斷層的突出特點在於水平方向錯動。如1906年地震時,一次斷層兩側錯動了6.4米,按地質方法推算,從侏羅紀到現在,該斷層水平位移量已達500公里。目前據衛星測定,該斷層有的地段水平剪切相對速率可達每年5厘米。

  日本在幾次大震之前,也發覺了異常變化。如1964年日本新瀉地震之前9小時左右,發覺了應變異常。當時在距主震震中70公里遠的20架垂直向應變儀(垂直伸縮儀,放在40米深的井內)中,有15架記錄到地面發生0.3-0.4毫米的垂直膨脹。

  我們已知道,地下斷層的活動是大多數地震發生的直接原因,大地形變測量能夠監視斷層的活動,配合其他方法,如地聲可監視斷層微破裂等等,就有可能準確地判定斷層活動的狀態,沿著這個思路,大地形變測量能為地震綜合預報提供極其有用的判斷依據。

2/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