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紀念長城抗戰75週年特別節目——長城往事(上)

 

CCTV.com  2008年04月15日 00:13  來源:CCTV.com  

    CCTV.com消息:點擊看視頻>>>

    在70多年前的長城沿線,一群中國軍人奮勇抗敵,血染疆場,留下了一段悲壯的記憶,這些威震敵膽的忠勇將士究竟安身何處?追尋往事,緬懷英靈,熱心志願者踏上怎樣的尋親之旅,他們又如何使先烈魂歸故土?紀念長城抗戰75週年,《軍事紀實》本期(下期、正在)播出兩集紀錄片《長城往事》上集。

    2007年6月的一天,幾位來自北京的長城研究者,前往羅文峪長城考察。羅文峪長城始建於明代,地處河北省遵化縣石門鎮。就在他們路過石門鎮的時候,鎮上的一座“國民第29軍抗日烈士陵園”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陵園的面積並不大,但從這座墓碑上的文字看,這裡埋葬的是與侵華日軍作戰犧牲的中國軍人,時間是1933年,距今已整整過去了70多年。由於是合葬,碑石並沒有註明犧牲者的人數和姓名。而就在這座墳塋的旁側,他們看到了另外的幾塊墓碑。

    張保田 長城文化研究者:

    三塊墓碑,上面還刻著他們的籍貫,有一個河北,有一個姜殿德少尉排長他是河北懷來張官營,還有一個是尹良民少尉,他是安徽太和的西小營莊,還有一個張華邦他是河南柘城的西北候店人。

    在這三塊墓碑上,清楚地刻著烈士的名字、軍銜、年齡、籍貫。三名烈士犧牲時,年齡最小的24歲,最大的29歲,他們都來自同一支部隊:國民革命軍第29軍暫編第2師。70多年過去了,他們的墓碑為什麼能夠留存至今?國民第29軍又是一支怎樣的隊伍呢?

    這段資料,是國內目前發現的惟一一段國民29軍操練時的影像紀錄。基於70多年前的攝錄技術,或許當時的拍攝者所用的攝影機還無法採制當時的現場聲音,但從這些衣著樸素、揮舞大刀的中國軍人身上,不難看出他們的訓練是如何的規整,神情又是如何的專注。

    吳慧生 河北省遷西縣文聯主席:

    當時29軍全軍是什麼樣一種狀況,全軍只有山野炮十幾枚,機關槍不過百挺,所以很多士兵他沒有槍支。怎麼辦?當時就每人打制了一把大刀。29軍“大刀片”就在全中國都很聞名,那些大大小小的地方軍閥,一聽到29軍大刀片,就會聞風喪膽,談刀色變。

    國民革命軍第29軍,起源於愛國名將馮玉祥創辦的西北軍。1930年前後駐紮于山西,後來駐防于河北省張家口一帶。由於受到國民政府當局的排擠,他們配發的槍械十分簡陋,他們的武器以自製的大刀為主。

    何 瑗 原國民29軍109旅副旅長何基灃之子:

    我父親那時候跟我説過,(他們)打起槍來還經常卡殼,一卡殼,上山背著這槍,老打腳後跟,所以戰士們有的就把槍給扔了,還不如個燒火棍。所以戰士們打起仗來就是手榴彈、大刀就這兩樣。遠了就扔手榴彈,近了就是衝到敵人跟前用大刀拼。

    戈 斌 原國民29軍秘書長戈定遠之子:

    刀磨著非常鋒利,一刀,就會象砍瓜切菜一樣,那頭就骨碌碌滾走了…等於是交手兩三個回合,人頭就會落地了。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華民族陷入危難之中。1933年1月1日,侵華日軍進攻山海關,“長城抗戰”爆發。1933年3月上旬,由宋哲元任軍長的國民革命軍第29軍,奉命防守東起遷安冷口,西至遵化馬蘭峪一線的長城要塞,喜峰口就是其中重點防禦的關口。

    劉禾田 河北省遷西縣政協文史辦原主任:

    喜峰口的戰略位置特重要,日本很早就到人家軍事地圖上了。侵略中國的內地可以從喜峰口進,要不就是山海關進,那也是重要的口。喜峰口在古代就是,明清以來從明朝朱棣把首都搬到北京以後,喜峰口長城就成了重要的關口。

    喜峰口地處河北省遷西縣,這裡群峰矗立,地勢險要,長城依山蜿蜒,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抵禦外族入侵的重要關隘,更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喜峰口失守,日軍將會直接逼近北方重要城市北平和天津。

    1933年3月9日,日本關東軍混成第14旅趕往喜峰口,而與此同時,剛剛接到防務任務的29軍第37師217團團長王長海,也迅速帶領部隊向喜峰口進軍。

    吳慧生 河北省遷西縣文聯主席:

    全團兩千余名官兵,由遵化縣城跑步前進,趕往一百二十里之外的喜峰口。

    李慧蘭 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他們行軍都打綁腿,飛毛腿。所謂飛毛腿就是一夜行軍180里、140里滿不在乎,嘩的就走了,就這辦法,敵人覺得你們破軍隊連個車都沒有,別説飛機,不可能有飛機。

    吳慧生 河北省遷西縣文聯主席:

    日軍它的優勢,雖然它的兵力比較少,它的武器裝備比較先進,並且他的後勤補給也非常迅速,也比較完善,運輸機動能力也比較強。

    3月10日上午,就在217團先頭部隊趕到喜峰口南門關外時,憑藉機械化運輸裝備的日軍已經佔據了喜峰口東北側的長城高地。此時,兩軍相隔僅有五六百米的距離,一場充滿血腥的激戰一觸即發。

    吳慧生 河北省遷西縣文聯主席:

    那時候中國軍隊趕去的時候,在軍事上它是處於劣勢,在軍事態勢上屬於劣勢,遠道而來,敵人又佔據有利地形。

    日軍居高臨下先發制人,第29軍217團剛剛到達喜峰口,便受到了日軍炮火的猛烈攻擊。

    任振儒 河北省遷西縣廣播電視局幹部:

    日本裝備比較精良,它有山炮也叫過山炮,野炮。日本同時還有飛機掩護進行轟炸。

    吳慧生 河北省遷西縣文聯主席:

    在那種情況下,29軍將士並沒有退縮,而是揮動大刀,衝上高山長城,與敵軍展開肉搏。

    霎那間,喜峰口戰地佈滿殺機,在短短幾百米的通道上,滿懷衛國殺敵勇氣和決心的217團官兵,揮舞著手中的大刀與日軍展開了殊死的較量。

    吳慧生 河北省遷西縣文聯主席:

    把高山長城奪回來,奪回來之後,由於日本的炮兵用炮火攻擊,高山長城又失去了。

    李慧蘭 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咱們是劣勢武器,就是往山上拼,這麼硬奪,所以咱們犧牲太大了。

    由於雙方武器裝備懸殊,喜峰口陣地失而復得後不久,又在炮火中陷入了敵軍手中。而日軍乘機再次發動了炮火襲擊,企圖攻佔喜峰口東側的老婆山陣地。

    吳慧生 河北省遷西縣文聯主席:

    兩個連守在老婆山,和日軍隔山對峙,當時由於日軍有炮火的優勢,所以咱們兩個連傷亡過半,在這種情況下,趙登禹將軍親自率領王保良的特務營五百人,趕到老婆山增援。

    擔任國民第29軍37師109旅旅長的趙登禹是著名的愛國將領,他自少年時就開始學習中國武術,刀槍劍棒樣樣精通,1914年加入馮玉祥的部隊, 1926年參加北伐,1933年出任109旅旅長。

    就在趙登禹將軍帶領特務營500名大刀隊隊員趕到老婆山的時候,正好趕上日軍的第二次進攻,考慮到部隊的武器裝備比較落後,趙登禹改變策略,把特務營和先期到達的217團官兵化整為零,悄悄隱蔽到了樹木、山洞等溝凹的地方,伺機殺敵。

    吳慧生 河北省遷西縣文聯主席:

    當時日軍涌上山頭以後,中國軍隊趁勢殺出,把日軍打得措手不及,五百大刀一起揮舞,當時刀光劍影,日軍完全嚇呆了,鬼哭狼嚎一片,很多人甚至來不及招架,就身首異處,做了刀下之鬼。當時中國軍隊有一勇士王文論的士兵,他一個人就砍殺十多名,大概是16名、17名日本兵。

    在第29軍當天的作戰電文中,記下了這次激戰的情況:“此役,計斃敵人當在五百名以上,奪機關槍十架,我傷亡士兵約百餘名。”

    以百餘名的傷亡能夠斃敵五百多人,在當時堪稱一個奇跡,這極大地振奮了愛國軍人的殺敵決心,而歷史也永遠地記住了發生在喜峰口老婆山陣地的這場戰鬥,那一天是1933年的3月10日。

    吳慧生 河北省遷西縣文聯主席:

    當時這個場面,即便今天咱們先進的影視技術,也難以再現。中國軍人就靠大刀片,和日軍展開肉搏戰,打退了日軍。

    這個位於河北省遵化縣石門鎮的“國民第29軍抗日烈士陵園”,距離當年的喜峰口戰場七十多公里的路程,那麼,在喜峰口戰鬥中陣亡的官兵是否安葬在了這個陵園?三塊墓碑的主人是否就是在這次戰鬥中犧牲的軍人呢?

    張保田 長城文化研究者:

    犧牲官兵的墓碑呢,他的服役,他的上款服役的部隊29軍2師1營1連,幾團幾營幾連很清晰。

    根據第29軍作戰電文中的記載,參加此次戰鬥的是29軍第37師109旅,而幾塊墓碑上寫的卻都是29軍第2師。顯然,這是兩支不同的隊伍,那麼,第2師的這些軍人又是在哪犧牲的呢?

    這是位於石門鎮北部十多公里的羅文峪長城,也是當年國民第29軍參加長城抗戰的一個重要戰場。時至今日,留在城墻磚石上的彈孔仍然清晰可辨。這本珍藏于研究者手中的《宋故上將哲元將軍遺志集》,就曾記錄下“長城抗戰”中羅文峪之戰的情況。而參加羅文峪戰鬥的第29軍部隊,正是第2師。

    “敵人于喜峰口方面失敗後,即移其全力猛攻羅文峪,山楂峪一帶。我總指揮宋(哲元)亦料敵將有是種計劃,即命令驍勇善戰之暫編第二師劉汝明部,負責扼守喜峰口以西各要隘。”

    1933年3月15日,接到駐守命令的第2師師長劉汝明帶領部隊,連夜向喜峰口西部的羅文峪方向轉戰。

    羅文峪長城位於遵化縣城以北10公里,是承德通向遵化的重要通道,也是長城沿線的一個重要關隘。

    李慧蘭 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劉汝明一聽,帶著軍隊一晚上就到了。整個(羅文峪)全都是,防線都佈置好了……他是一個極有戰鬥經驗的老軍長,他到29軍甘心做師長,而且沒有正式編號,叫做暫編第二師,沒有正式編號,就在這種情況下,他沒有考慮到我得先得名再打仗,説今天晚上必須守(羅文峪)。

    3月16日上午8時左右,一場激烈的陣地爭奪戰在羅文峪打響了。29軍第2師官兵以長城為陣地,對來勢兇猛的侵華日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洪源 長城文化研究者:

    日軍有坦克、裝甲車和充足的彈藥,良好的槍支、機槍和步槍,甚至還有更多的各種重型火炮和山炮,當時29軍只有十幾門軍屬的山炮,而且還是小口徑的,所以在炮火方面是很差,日本軍隊在當時有絕對的優勢。

    日軍集中炮火向羅文峪長城轟擊,原本完整的城墻頓時被炸得磚石橫飛。儘管如此,駐防官兵始終堅守在陣地,準備同進攻的敵人決戰。

    李慧蘭 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人都站在戰壕裏頭,因為要防止敵人的槍打過來,所以都站到戰壕裏頭,所以等到敵人一接近的時候,大家都忍不住了,搶著跳出戰壕來跟敵人打仗。

    何 瑗 原國民29軍109旅副旅長何基灃之子:

    我們把這個戰士們就在戰壕裏趴著,趴著等於敵人上來了,這些戰士們抱著大刀,大刀隊有一招叫就地十八滾,就是從山坡上往下轱轆,轱轆下去到日本鬼子人群裏頭,就殺起來了,都那麼幹。

    儘管29軍所用武器多為土槍、大刀,但殺敵心切的官兵,硬是憑著勇猛的鬥志擊退了日軍的一次次進攻。日軍屢戰屢敗,停止攻擊後向陣地開始了瘋狂的炮火轟炸。

    李曉亮 長城文化研究者:

    日軍就是出動山炮、密集的炮火,有時候在那種情況一天發射炮彈幾百發,炸著咱們長城磚石滿天飛,但是我們的29軍將士們,依託著長城沿線,就死死把住這個關口。

    這些照片就是羅文峪戰鬥前的古長城原貌。70多年前,侵略者肆虐的炮火給這段長城造成了難以彌補的重創。而面對日軍傾瀉如雨的炮彈,劉汝明帶領的國民第29軍第2師全體官兵浴血奮戰,始終沒有讓日軍越過羅文峪長城。在《宋故上將哲元將軍遺志集》中,對日軍的敗退有這樣的描述:

    “17、18兩日雖力攻無效,彈藥將盡,補充乏術。終依第八師團命令:殘留一部兵力於龍王廟附近,使其對羅文峪方面加以警戒,主力於二十五日歸還承德。”

    洪 峰 長城文化者:

    彈藥將近,補發無數。就是説連他的炮彈都快打完了,補不上去這樣的地步,可以説多麼的慘烈,(日軍)最後打的三天,他説主力退回承德,這仗不打了,起碼我們不攻了。

    就這樣,血戰整整持續了三天,國民29軍第2師以傷亡1700余人的代價,殺敵3000多人。羅文峪之戰再次挫傷了日軍的元氣。日軍不得不向承德方向撤退。

    吳慧生 河北省遷西縣文聯主席:

    所謂驕兵必敗,日軍正是狂妄低估了中華民族,低估了中華民族偉大的軍隊,所以他們才落了個失敗的下場。

    國民29軍用大刀抵抗日本侵略軍的大炮,用血肉之軀創造了長城抗戰的奇跡。而在抗戰中為國捐軀的忠勇壯士,也把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了這裡。

    戰鬥結束後,國民29軍在羅文峪十多公里外的石門鎮修建了這個“國民第29軍抗日烈士陵園”,墓碑上的三名烈士就是在此次戰鬥中犧牲的。

    對於29軍壯士的抗敵經歷,幾位長城研究者早就心懷崇敬。那一天,他們在陵園內的“陣亡烈士公墓”前佇立了很久。而在同陵園管理員老席的交談中,他們卻意外得知,幾十年來三名烈士的親人還從未來過這裡。

    張保田 長城文化研究者:

    當時我們做一個基本判斷,就是他們為民族獨立犧牲的消息,沒有傳回家鄉,這是基本判斷。

    洪 峰 長城文化研究者:

    那時候也沒有什麼通訊工具,頂多可能一年兩年發一封信就不錯了,部隊老是遷移,特別是33年長城抗戰以來,他們部隊一直沒有停過運動,所以家裏頭孩子當兵,一般可能若干年不知道音信,這是非常正常的。

    想到犧牲的壯士未能魂歸故里,幾位熱心的長城研究者當即決定,要為墓碑上刻有姓名和籍貫的三位烈士尋找家鄉的親人。

    張保田 長城文化研究者:

    每個人都有爹媽,但是他們真的把生命放在那了,現在我們看到這些,恰好又在我們長城考察中,我們就有條件,我們就有義務,去幫助他們尋家鄉、把他犧牲的消息傳回到他們的家鄉去。

    然而,儘管烈士墓碑上寫明的省份村莊都算完整,但70多年過去了,世事變遷,三位烈士的家鄉和親人還能夠找到嗎?

    洪 峰 長城文化研究者:

    我想因為畢竟他沒有結婚,不抱著他們有直系親屬在的希望,只能這麼説。因為那時候他們都是十八九歲,二十多歲,要説軍官也是二十六七歲,排長連長啊,當然越是基層死亡越多,這些人都是未婚,沒有後代。

    2007年7月,長城文化研究者張保田回到北京後,用“老普”的網名,在互聯網上的論壇發出了“為國民29軍抗戰烈士尋家鄉尋親人”活動的帖子。

    李曉明 長城文化研究者:

    老普在兩個論壇上發帖子,就是根據這個尋親,兩個論壇的網友也提供很多信息,查地圖用網上搜,是不是原來的村莊。

    張保田的帖子發出不到一個星期,就有數百名網友紛紛回應支持這一活動。為了儘快為國民29軍烈士找到家鄉和親人,十幾名在北京的網友成為這一活動的志願者,他們決定首先去往河北省懷來縣,尋找29軍少尉排長姜殿德家鄉的親人。但時隔70多年,姜殿德烈士墓碑上所寫的家鄉“河北懷來縣張官營村”還會存在嗎?他們的這次尋找會有結果嗎?

    2007年7月10日上午8時,尋親志願者們準時踏上了為姜殿德烈士尋親的路程。

    洪 源 長城文化研究者:

    我們帶著疑問和心願,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大家非常積極的心情,早晨聚集在一起,沿著京張高速公路,向張家營村走去了。在這個過程當中,速度很快。

    讓這些尋訪者感到欣慰的是,70多年前的張官營村今天還叫張官營。於是,他們開始向當地的村民試探著打聽,看看有沒有人知道姜殿德烈士的相關信息。

    男:姜殿德是什麼人?

    老人:當兵的當兵的。就是姜殿富嘛他哥是姜殿富嘛。當兵叫姜殿德,回家叫姜殿定富嘛。

    男:當的是什麼兵知道嗎?

    老人:他是殘疾軍人嘛。

    男:現在還活著?

    老人:還活著呢。

    男:哪是另一個人,不是這個人。

    本以為村民了解姜殿德的情況,然而仔細打聽後,大家才知道村民們説的姜殿富並非是要找的姜殿德的親屬。由於姜姓在張官營村是個大姓,連續問過幾個村民,他們都不知道姜殿德究竟會是哪一家的親屬。在這個陌生的村莊,熱心尋訪的志願者能夠如願找到姜殿德烈士的親人嗎?陵園中的那座“陣亡將士公墓”還會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呢?明天請繼續收看《長城往事》(下集)。

責編:尚艷蓉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