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組圖]顧繡珍品特展:露香無痕 繡絹有蹤

 

CCTV.com  2008年01月27日 16:40  來源:新民晚報  

  

  韓希孟繡花鳥冊——牡丹圖 李欣

  

  米畫山水圖 李欣

  

  七襄樓發繡人物軸 李欣

  上海博物館,《海上錦繡——顧繡珍品特展》從2008年元旦前夕直到2月底"回家省親"兩個月。這些號稱是"四大名繡"鼻祖的稀世珍品,從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南通博物苑和蘇州博物館"榮歸故里",與上海博物館的珍藏一起首次系統出展,揭示了首批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顧繡"全貌。

  顧繡,全稱應為"顧氏露香園繡",亦稱"露香園顧繡";此次的展品中也有許多作品或鈐或繡有"露香園"、"清碧齋"的印款。露香園,是明代上海三大名園之一,顧繡源自露香園主人顧氏的女眷之手,是當時文人雅士圈中的奢侈藝術品。然而,露香園的名物出産還遠不止此。

  "露香池石子昂書,萬竹山居東鑿渠。名士風流多巧技,繡精墨雅芥成蔬。"這是三林書院的創始人秦榮光在《上海縣竹枝詞》中描述的露香園。短短一闕竹枝詞蘊涵著一段上海老城廂被湮沒的美麗物産歷史。

  壹 露香遺存

  在上海老城廂,也就是現今人民路環內,老城隍廟西北,有兩條呈丁字交叉的馬路"露香園路"和"萬竹街",它的周邊還有青蓮街、東青蓮街、阜春街。此方圓之中便是明代"上海三大名園"之一露香園的舊址,萬竹山居、阜春山館、青蓮座都是其間的建築。

  明代的道州(今湖南省零陵)太守顧名儒,湖南做官卸任歸來,在上海城北黑山橋購地建園,稱"萬竹山居"。萬竹街就是由"萬竹山居"遺址而得名。1911年"萬竹山居"舊址上修建了"萬竹小學"。1922年蔣介石之子蔣經國入萬竹小學讀四年級至1924年畢業。這所學校現在是一所實驗小學。

  據明朱察卿《露香園記》和明葉夢珠《閱世編》記載,"露香園"建於明朝嘉靖年間。顧名儒的弟弟顧名世(字應夫,號龍泉)考中進士,後官升至尚寶司司丞,職掌皇家的玉璽、符牌、印章之類,官職雖不大,但地位頗為顯赫。晚年歸居故里,他買下與萬竹山居相鄰的一塊地營造園林。相傳在建園挖池時,曾挖到一塊有元代書畫大家趙孟?\(字子昂,號雪松)所題篆書"露香池"三字的碑石,遂將新建花園題為"露香園"。

  《露香園記》描述:"堂之前大水可十畝,即露香池,澄泓?澈,魚百石不可數,間芟草飼之,振鱗捷鰭食石欄下。"園中佈局以露香池為中心,四週以建築為景:露香閣、碧漪堂、阜春山館,分鷗亭、獨莞軒、積翠岡、青蓮座、大士庵等景物。露香池內種植紅蓮,花開時,池水欲赤。登上淩空騰起的分鷗亭,從亭上可賞瞰露香池,可謂是"盤紆澶漫,擅一邑之勝"。

  露香園雖屬名園,但在江南園林中只算中等規模,無論在規制和園林造詣上都不能稱"最"。讓它馳名海內外的是它的園中物産,就是秦榮光所説的:"繡精墨雅芥成蔬"。

  這裡是中國第一名繡——"顧繡"發源地;露香園顧繡真跡存世作品只有不到200件,大多為各地博物館作珍品典藏。顧振海墨早已失傳;銀絲芥菜如今還有能製作者,但品質已決非當年之"顧菜"。另外露香園水蜜桃雖已絕跡,但南匯、奉化、無錫等地,乃致日本、美國都有它的種係流傳。

  明末,顧家衰敗,露香園成為崇明水師營地,到清初只剩"古石二三,池水畝許"。鴉片戰爭時期,官家在園中設火藥局,1842年火藥庫失火爆炸夷為一片平地,露香園從此消失。

  貳 顧繡今昔

  2005年中國絲織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八開"韓希孟花鳥冊頁"成交價達165萬元人民幣,一幀"群仙祝壽圖"拍出77萬元。這只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少數流入民間的藏品。

  顧繡,相傳得于宋代宮廷繡技法。顧名世的長子顧箕英之妾繆瑞雲,在閨閣就擅長宋繡,進露香園後有機會見到了不少家族珍藏的宋、元名家字畫,又兼顧家文人雅士往來評點,藝術熏陶,繡畫水平更臻精緻。她在繼承宋繡劈絲、配色、針法等優秀傳統基礎上,把自己的觀察和藝術感受滲透到刺繡創作中,在針法運用、配色和材料選配等方面有不少創新和發展。清姜紹書《無聲詩史》中,稱繆氏刺繡人物"氣韻生動,字亦有法,得其手制者,無不珍襲之"。當時就有"上海顧繡始於繆氏"之説。

  集顧繡之大成的是有"武陵繡史"之稱的韓希孟。她是顧名世的次子顧振海的二兒媳。出身湖南武陵書香門第,尤擅工筆畫,所繪山水花卉筆墨清麗,當地有才女之名。"韓希孟深通六法,遠紹唐宋發繡之真傳,摹繡古今名人書畫,別有會心。"(徐蔚南《顧繡考》)

  韓希孟嫁入顧家,正值露香園鼎盛時期,高朋滿座,衣食無憂。丈夫顧壽潛曾師從明代著名大書畫家董其昌,不僅能詩善畫,難得的是對顧繡亦情有獨鍾,別號"繡佛齋主人"。夫婦兩人琴瑟和諧,進一步發展針法的特技加之絲線輔助羽毛、麻、絨等豐富色彩和質感,以及補色技巧來體現原畫稿的神韻,力求使所繡的人物、山水、花鳥達到"不是寫生畫,勝似寫生畫"的意境。

  明崇禎七年(1634年),韓希孟以宋、元名畫為藍本,摹臨刺繡,歷經數年,匯成八幅方冊。其中的《洗馬圖》倣趙子昂風格,《女後圖》摹宋畫風格,《米畫山水圖》倣米芾筆法,《花溪漁隱圖》倣元代王蒙筆法……冊尾有其丈夫顧壽潛的跋文,董其昌逐幅題詞。這便是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堪稱繡畫第一藏的《顧繡宋元名跡冊》。

  顧繡至此時生成為與琴棋書畫齊列的一種藝術樣式,成為士大夫階層相互鑒賞饋贈的奢侈禮品。顧繡真正走向社會,影響到四大名繡生成,産生商業價值,卻是由顧家露香園的衰敗開始。

  顧名世的曾孫女顧玉蘭,美貌能詩畫,而且家傳繡技不亞於韓氏,出嫁後生有一子,24歲守寡,家窮以賣顧繡扶孤成長。據清嘉慶年間《松江府志》記載,顧玉蘭"工針黹,設幔授徒,女弟子鹹來就學,時人亦目之為顧繡。顧繡針法外傳,顧繡之名震溢天下"。她歷時30餘年傳授顧家繡技,城中許多婦女學習顧繡以營生計。達官顯貴、富商巨賈爭相購藏顧繡珍品,顧繡身價陡增。至清代,寧、滬、蘇、杭紛紛設立顧繡莊、顧繡店,在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顧繡幾乎成為絲繡美術工藝品的通稱。連《紅樓夢》都有描述:賈元春得一繡佛雲:"顧繡,女中神針也。"可見聲譽頗高。

  露香園顧繡源起于名門閨媛,是觀賞性的畫繡藝術品,並無實用功能,成就一幅好作品不僅要有錢、有閒,而且要有藝術修養的女子才能完成。晚清的腐敗動蕩使顧繡走向衰落,鴉片戰爭後徹底打碎了"士大夫"階層生存的社會基礎,"閒情雅致"的顧繡退出"江湖",但它精湛的技藝隨著繡娘散入實用性繡品的工坊而對蘇、湘、蜀、粵四大名繡産生了深刻的影響。

  顧繡從此在民間艱難地生存著,1905年松江慈善機構"全節堂"開設"松江女子學校"(後改為"松筠女子職業學校"),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均設立"女子刺繡班"教授顧繡。後來學校毀於侵華日軍的炮火,最後一屆畢業生中的戴明教女士成為"文革"後松江工藝品廠的傳藝之人。另外,上海戲劇服裝廠、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以及徐家匯天主教堂都曾是傳承經典顧繡的重要基地。

  2005年上海魯克齡先生集25年挖掘整理建立了"露香園顧繡研究所"。

  2006年6月國務院公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顧繡列入其中。漸行漸遠的顧繡跨越400年又慢慢地向我們走來。

  參 墨寶菜蔬

  2004年2月,上海政府網站要聞欄公佈的11種失傳的工藝中首當其衝的便是"顧振海墨"。

  "書家墨一縷,畫家墨五色。雖雲運筆工,其妙實由墨。"中國書畫家歷來器重好墨,徐光啟曾在筆記《論墨》中寫道:"吾松(指松江府)制墨故與新安(指徽州歙縣)齊名……以其用膠獨輕,則設色不沾滯。今拓碑只用雲間(松江地區的別稱)墨不用新安者以此。"這裡為徐光啟所稱道的松墨即古代上海地區所制的墨。而松墨中最負盛名的當屬"顧振海墨"。

  "明代顧名世之子顧振海,能詩善畫,得有造墨秘法,以松煙和油腦、金箔、珍珠、紫草、魚胞搗兩萬杵合成墨,每錠有'海上顧振海墨'印記,一般只送不賣。制法早已失傳。"(上海二輕工業志專記)

  顧振海是露香園主顧名世的二兒子顧鬥英,字仲韓,號振海。不但琴棋書畫皆功,還精於古器圖書的鑒別。顧振海出身豪門,他制墨只為個人喜好和聲名,生産極少,只送不賣,即便好友也一人只贈一錠,不再送第二次,因此極為珍貴。他的另一種墨用倭墨重新製作而成,其表面呈松皮紋,式樣為圓柱形,無款,品質更在前者之上。由於是獨家秘笈,由他而始,由他而終。亦絕少有收藏,無人知曉其成分組合。

  "銀絲芥種邑中專,歲首辛盤供客筵。顧氏露香園制美,芥?一味可經年。"這便是顧菜——銀絲芥菜。

  銀絲芥也稱"佛手芥",是一種細莖,扁心,細葉子的芥菜。露香園顧家特製酸菜,鮮香酸辣,可放一年不變味,佐酒尤為爽口,被稱為"顧菜"。後來世人廣為仿製,成為本地人的春節宴菜,已不知顧菜原味。

  露香園物産還另有記載:"法制藕粉,前朝惟露香園有之,主人用為服餌,等於丹藥,市無鬻者。順治初,始有鬻之於市,而其價甚昂,每斤紋銀一兩五六錢,後減至一兩二錢。九年壬辰夏,猶賣紋銀八錢一斤,而鋪主人猶以價賤為恨。十二三年之際,得法者甚多,沿街列賣,每斤不過六七分,而半和偽物,味亦大不如前矣。"

  肆 蜜桃源流

  "水蜜桃推雷震紅,聞雷見一暈紅工。露香園種今難覓,都向黃泥墻擲銅。"相傳露香園水蜜桃大者如小瓜,皮薄漿甘,入口即化,每經一次雷雨便生出點點小紅暈,得名"雷震紅"。

  據上海地方誌記載:"顧氏露香園的水蜜桃早在萬曆年間(1573-1620年)就揚名于上海。天啟元年(1621年),王象晉在他的《群芳譜》中最早記述了上海水蜜桃:"水蜜桃獨上海有之,而顧尚寶西園(即露香園)所出尤佳,其味亞於生荔枝。"

  露香園在康熙初年荒廢,盛産區轉移到城西的黃泥墻(今蓬萊市場);到同治年間(1862-1874年),遷至龍華一帶。到20世紀初,龍華水蜜桃仍聞名遐邇。

  露香園水蜜桃從清代初期開始向外地傳播。江蘇省的吳縣、南通、海門和浙江的平湖等地,都有從上海引種水蜜桃的記載。浙江奉化的玉露桃和無錫的白鳳桃都是由"黃泥墻"引種的。

  鴉片戰爭後上海水蜜桃還被引種英國、美國、日本,並選育出新的品種群。

  1844年引入英國,命名為"上海桃"(Shanghai Peach)。

  1850年上海水蜜桃傳到美國,稱為中國粘核桃(Chinese Cling);從中培育出了兩個新品種——愛保太(Elberta)和紅港(Red Haven),成為美國現代桃的品種發展基礎。

  日本于明治8年(1875年)引入,名為"上海水蜜"。由於水土適宜,很快在崗山、神奈川等地得到發展。相繼選育了著名的崗山白、太久保和白鳳等品種,使日本桃的品種水平迅速得到提高。

  "園有嘉桃,不減王戎之李;糟疏佐酒,有逾末下鹽豉。家姬刺繡,巧奪天工。露香園及其嘉桃、糟疏、刺繡,乃由座上佳客之揄揚,而名震天下矣。"這段話由《閱世編》引自顧名世的自述。"嘉桃、糟疏、刺繡"成了露香園的三大特産名物。如陳植先生選注《露香園記》中所説:"古人有因為家有名園而傳名的,也有園林因主人而知名的,要説園以物名,'露香園'是少見的一例。"(王蔚秋)

責編:周忠孝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