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 房地産業畸形繁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會經濟的活力。社會太多資金在房子上壓死。把大量資源壓在房産上的經濟體,其增長的長期潛力是可疑的。
中國社科院日前發佈2008年《社會藍皮書》,該書主編、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李培林指出,房價持續增高,推動民眾的住房消費預期,很多家庭希望儘快解決住房問題,抑制其他方面的消費,最終使消費率降到近幾十年來的新低。(據1月4日新京報報道)
也就是説,房地産業已經並且仍在扭曲中國的經濟結構。多年以來,各級政府日益重視房地産業,土地財源促使與土地經營有關的一切産業被當成支柱産業,當然也包括房地産業。不少地方政府通過大規模成片開發,人為製造房地産的被動需求。
民眾確實有解決住房的真實需求,但是目前房地産行業的繁榮在相當大程度上是畸形的。一些地方政府利用其對土地的壟斷,導致土地供應緊張的預期,房價快速上漲,民眾必然迫不及待地購買房屋。如此高漲的需求又推動房價更快速地上漲。如此循環不已,民眾的大量收入、儲蓄涌入房地産行業。部分中低收入群體不得不因此而抑制其他消費。這樣下來,消費在整個GDP中所佔的比例就在低水平徘徊。
房地産業畸形繁榮的壞處不僅在此。它也是導致民生問題的一個根源。一方面,對於一部分民眾來説,買不起房子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大焦慮因素。至於已經購買了房屋的民眾,儘管房屋的賬面價值隨著房價騰漲而迅速升高,但這些價值不是現金,可望而不可及。相反,很多家庭要為供房子發愁。尤其是在通脹時期,月供壓力會越來越大。於是,在房地産繁榮時期,不論有房無房家庭,都覺得解決住房問題是一大難題。
更進一步來説,房地産業畸形繁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會經濟的活力。房價騰漲,家庭大量資金用於房屋,而不夠發達的金融體系又無法把家庭這筆資金金融化、資本化,因而,社會太多資金在房子上壓死。如果這些資金被投入其他領域,可能會創造出更多財富。同樣,畸形繁榮的房地産業也會誘導企業將大量資金投入購買地産、房産,這同樣會對整體經濟的創造性産生不良影響。把大量資源壓在房産上的經濟體,其增長的長期潛力是可疑的。
從另一個角度看,房地産業的畸形繁榮,也扭曲了地方政府的行為。土地成為地方政府最大的收入來源之後,地方政府在土地問題上就容易濫用權力,甚至侵害市民或農民的權益。同時,地方政府也容易傾向於與房地産開發商建立起密切的關係,在開發商與市民、農民發生糾紛的時候,不能站穩立場。一旦經濟過分依賴房地産業,而官員的政績主要依賴GDP增長率和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則房地産開發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綁架”地方政府。暴力拆遷、暴力徵地等問題出現,就是此種扭曲的政商關係的産物。
可以説,房地産業畸形繁榮,已經造成了種种經濟、社會乃至政治問題。抑制房地産業畸形繁榮,需從多個角度同時入手:經濟政策方面,應當採取獨立而明智的貨幣政策,徹底解決通貨膨脹問題。政府治理方面,應從根本上改變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機制,不再以GDP增長率和財政收入指標來決定官員升降。土地制度方面,應逐步打破地方政府對城市化、工業化用地的壟斷,打破房地産開發商對城市房屋供應的壟斷,使房地産行業真正地實現市場化,從根本上打破城市土地供應緊張、房屋價格快速上漲的扭曲預期。
這三方面的變革缺一不可,否則,房地産業就將繼續畸形繁榮,社會將為此繼續付出經濟、社會、政治乃至精神方面的代價。
責編:王玉西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