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百姓紀事:八旬老人有了“托老所”

 

CCTV.com  2007年08月28日 10:21  來源:人民網  
專題:《百姓紀事》專欄

    心 聲
  上海虹口區廣中路街道社區 汪興芬

    社區老人日托所是我們老人們可以“寄居”的家。我們白天在此集體活動,晚上回家和家人團聚,沒有“被家人拋棄”的心理陰影,也減輕了兒女們的後顧之憂。

    去年年底,81歲的老太太汪興芬所在的上海虹口區廣中路街道新建了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並將頂樓精心裝修,辟成社區老人日托所。這裡室內有舒適的臥榻、躺椅,還有新置的鋼琴、音箱、液晶電視,屋外則是一個屋頂花園,小橋流水,綠草如茵。

    這是該街道第一個老人日托所,目前接收了30位老人,年齡多在70歲以上,最年長的已有89歲。老人們早上過來活動,下午回家,中午在2樓的社區食堂吃飯。家住得遠的老人,來回還有班車免費接送。

    在老齡化浪潮中,許多老人仍然固守著傳統的居家養老的方式。汪老太太的家離托老所僅百步之遙。去年年底搬進來以前,她曾經猶豫了好一陣子。兒子跟她説:“家裏就是再窮,也總有你一口飯吃,住什麼日托所,人家還以為你是被趕出家門了呢!”

    助老員陳以雲説,日托所剛建好的時候,一直無人問津。於是她把社區十幾位老人叫到一起,跟他們説:“你們先來住著,跟我接觸接觸。如果覺得我這個人行,就留下來;不行,就回家。”一個月過後,所有的老人都決定留下。陳以雲戲稱,“招生”很成功。

    許多戀家的老人在家其實過得並不快樂。汪老太太説,每天兒子上班,孫子上學,平時在家除了看看電視實在無事可幹,只好找小區裏的老人們搓麻將。

    進了日托所後,汪老太太對這裡的生活很適應,汪老太太喜歡活動,這裡有“練功十八法”;她喜歡唱歌,這裡有《紅軍不怕遠征難》;她喜歡打麻將,這裡很多老人也喜歡一起玩,但是不賭錢,“為此還省了好多錢呢”。

    老人們享受著在日托所的生活,汪老太太很喜歡這種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有一次晚上回家,一個老鄰居看到了便調侃了一句:“你今天放學回家啦?”汪老太太樂了半天,“感覺自己年輕了許多!”

    汪老太太説,自己年輕時從江蘇淮安來到上海,和丈夫生了7個子女,為了照顧子女,“失業了一輩子”。

    去年9月,上海在全國率先推出了高齡無保障老人社會福利制度,包括汪老太太在內的近10萬符合條件的老人每人每月獲得460元養老金,並可按照一定比例報銷門急診和住院費用。汪老太太拿著銀行卡在記者面前得意地説:“沒想到咱也有‘工資卡’了。”

    背景點擊

    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1.45億,並以每年5.4%的比例增長,比正常人口0.6%的年增長比例高出近10倍。全國共有各類養老機構4萬多個。

    到2006年底,上海已建成社區助老服務社233個,有居家養老服務人員2.5萬名,覆蓋所有社區,使10.5萬名老年人受益。全市108家社區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還為3500名社區老人提供了日托服務。

責編:何偉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