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袁世凱批准正月初一過"春節" 孫中山不同意

CCTV.com  2008年02月17日 07:50  來源:南方新聞網  

  

  袁世凱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有關資料記載,春節在中國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然而,江蘇省天文學會的天文學家卻表示,現行“春節”稱謂才有95年曆史。

    中華民族傳統曆法歲首正月初一,現今無論中國還是海外華人都統一稱為“春節”,但在中國歷史上卻稱之為“元旦”。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正月》中説:“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稱為新年。”

    據《史記》載,夏代元旦為正月初一;殷商定在十二月初一;周代提前至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再提前至十月初一為元旦,直至西漢初期。到漢武帝時頒行《太初歷》,才恢復夏代的以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後歷代相沿未改,所以這個曆法又叫“夏曆”(今俗稱為農曆)。

    中國歷史上早有“春節”,不過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在《後漢書楊震傳》中有載:“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徵也。”到南北朝時,“春節”是泛指整個春季。而把正月初一定為“春節”,是辛亥革命以後的事。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在南京宣佈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隨即宣佈中國廢除舊曆採用陽曆(即公曆),用民國紀年。這樣做帶有改朝換代重新確立“皇曆”的傳統,同時也蘊含著向封建王朝徹底決裂的含義。

    不料,孫中山的這個建議,民間一時沒有接受,於是民間同時流行了兩種曆法,陰曆和陽曆。當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民間仍然過了傳統新年,其他傳統節日也照舊。

    眾所週知,在民國總統的正式選舉中,袁世凱獲勝,孫中山敗北。1913年(民國二年)7月,當時北京(民國)政府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假一日。”

    但袁世凱只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因當時是“五族共和”,端午等漢族節日列為全國節日不妥),同意春節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曆歲首就由以往的“過年”改成了“春節”。

    由於這個“春節”是袁世凱批准的,許多倒袁人士,都拒絕過這個春節。孫中山在1924年還提出過廢除這個節日。但沒有能夠形成氣候。清朝的遺老遺少們不同意,對孫中山不滿的人也不同意。

    1930年,南京政府為了適應當時世界上風行的改歷潮流,一些改歷人士重新提出,先過“元旦”新年,後過“春節”舊年,新年在前,舊年在後,十分荒唐。南京政府頒行政令,宣佈廢除舊曆和“禁過舊年”。這個政令一頒布,共産黨立刻起來反對,民間親共人士,也抓住這個辮子掀起了新一輪的反對國民黨的熱潮。結果,國民政府不但沒有把舊曆新年禁下來,而且還招徠了國內許多反對的聲音。

    “春節”從“過年而不過節”,經袁世凱批准後,莫名其妙地變成了一個“盛大的傳統節日”。90多年來,中國人都重視民族傳統的新年,把春節當作真正的“年”來過。人們接受“春節”稱謂,是因為它既區別了公曆新年元旦,又因其在“立春”前後,“春節”表示春天的到來或開始,與歲首之意相合。

責編:霍筠霞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